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石斑養殖科技
100/06/02
瀏覽次數
32060
楊惠郎
|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林翰佑
|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林青丘
|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最近石斑魚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上被列入早收清單,政府也期許臺灣成為石斑魚王國,並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地。惟《自由時報》曾報導:「石斑魚大王警語:病毒不解決,臺灣恐成石斑魚『亡』國。」這說法起源於有養殖業者表示石斑魚病毒問題嚴重,今年魚苗已減產3成,若政府再不重視與解決,臺灣石斑魚真的會「亡」國。
《自由時報》又說:「石斑魚一直受到虹彩病毒及腦神經壞死病毒困擾,養殖戶又使用抽取、排放與水源相同的單一水道,很容易交互感染。如果沒有魚苗,怎麼養魚?怎麼出口?不積極預防,中國大陸市場將『看得到、吃不到』,石斑魚王國終究只是個口號。」
農改研究團隊專家也提出,民國70年代臺灣曾是「草蝦王國」,但因為病毒肆虐,讓草蝦養殖業沒落。之後的斑節蝦、九孔,也陷入相同的失敗模式。臺灣水產養殖的發展始終落入追求明星物種的迷思,把落跑當轉進,遇到問題不解決,轉而養殖新物種,這就是現今臺灣水產養殖政策最大的盲點。
失敗的歷史一再重演
1987年,臺灣草蝦年產量8萬公噸,號稱是草蝦王國。惟短短不到3年,草蝦感染了白點病病毒而全面崩盤,草蝦產業榮景遂一去不復返。接棒的斑節蝦、白蝦也出現類似的情形。
臺灣也曾是占有國際80%石斑魚苗市場的國際魚苗供應中心,惟近年來受腦神經壞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 NNV)感染,魚苗育成的成功率不到10%。在海鱺及石斑成魚育成上,由魚苗至成魚死亡率也高達60~80%。最近,甚至九孔養殖產業也受到不明病害感染,重蹈覆轍。
病害一再打擊養殖戶的希望,這種養殖產業模式若不深入研發全盤解決之道,未來臺灣努力建造的水產養殖產業一蹶不振的歷史必會重演。
深究疾病造成產業崩解的原因,無非是養殖戶缺乏安全生產的觀念。國際水產養殖產業已逐漸走向質與量兼顧的生產潮流,現代養殖產業應以安全生產為法則。也就是養殖戶要做到隔離式安全養殖,使魚免除疾病與減少用藥,以生產消費者可安心食用的安全魚貨。安全生產需要利用科技、預防疾病、監控環境,並以精緻管理發展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具生產履歷的優質產品,構建永續經營的產業。
亞太地區暖水魚種的養殖尚停留在傳統的小規模營運,又素喜密集養殖。水中魚多、排泄物多,環境中細菌就多,況且魚隻又密集,可想見一定會造成魚隻緊迫,導致抗病力降低,隨之造成嚴重病情及高死亡率。而養殖戶為治療疾病,必須使用抗生素,導致養殖環境中「抗藥性細菌」(超級細菌)的發生;若可用的抗生素逐漸失效,就不得不加重劑量,造成抗生素殘留在魚貨中。抗藥性細菌的積存,更造成養殖環境的破壞等不良後果。
因密集養殖到疾病出現,導致環境惡化及魚貨品質下降,最後產業失敗,這條環環相扣的因果循環鏈,就是傳統式養殖產業式微的原因。
石斑魚
石斑魚是棲息於珊瑚礁的底棲魚類,過度捕撈已使多種石斑瀕臨絕種,如赤點石斑魚及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都已列入「瀕危」或「易危」品種。亡羊補牢之計,應以養殖取代捕撈。
臺灣石斑魚總產值在2009年曾達40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石斑魚養殖國。其中95%出口,只有5%供應國內市場。農委會也把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列入「精緻農業方案」,希望在2014年能達成目標。最近石斑也在ECFA上列入早收清單之中,政府期許臺灣成為石斑魚王國,甚至躍升為全球最大出口地,使養殖戶頗為鼓舞。因此不論是經濟上、食用上或生態維護上,石斑都應是當今我國最值得期待的魚種之一。
魚苗養殖現況及發展瓶頸
魚類與哺乳動物不同,因為其自受精卵到魚苗(胚胎)階段都是在水中(體外)發育,因此無母體支持的魚胚胎的營養就得由水中環境攝取。此外,無母體保護的魚苗會受到外來病毒或病菌的感染。人工育苗養殖的關鍵技術,就是營養的供應、病原的防治,以及育苗環境的控制。解決魚苗生產問題的策略,就是研發初期餌料、魚苗疾病防治技術,以及改善產品與育苗環境的方法。
目前石斑魚苗有3種育成方式。第一種是室外式的育苗場,第二種是半室內式育苗場,第三種則是完全隔離外界感染途徑,而能自行生產無汙染初期餌料的室內式育苗場。
投入石斑生技的研究
成功大學地處南臺灣,接近石斑養殖區,為協助水產養殖產業,自2001年組成了水產生技醫藥研發團隊,目標是開發安全無病毒的魚苗生產科技。團隊含研究生已有四十多位研發人員,專長涵蓋魚病、疫苗研發及測試、魚免疫學、魚與病毒交互作用機制、魚類胚胎營養及藻源醫藥成分、養殖緊迫分子機制等。
關於實驗設施,在校方的支持下,在成功校區設有與水產相關的分子生物、病理、微生物、免疫、病毒實驗室;在安南校區則有發酵槽可供生產疫苗及免疫促進劑,並建構疫苗測試實驗設施。其中最特殊的是,擁有國際首座的室內式無病毒石斑魚苗孵化育成場。
疾病及預防
石斑魚苗的病害問題因素極為複雜,並非研發單一疫苗產品就可解決,而須從魚苗期至成魚育成期各階段病毒、細菌等疾病的控制、飼料營養、環境維持等方面做全盤的考慮。
流行病學的調查及病原庫的蒐集
魚類在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疾病,對石斑而言,最嚴重的是魚苗繁養殖階段的NNV病毒,至於成魚育成階段,則是細菌性及寄生蟲疾病。
NNV是一種結構非常簡單的RNA病毒,只感染魚類,尤其在魚苗階段最為致命,稚魚一旦感染,致死率常達100%。更棘手的是,臺灣最普遍的青斑及龍膽石斑在孵化後14至50天就見感染病例,而龍膽石斑在50天後的稚魚至成魚階段,也有病毒感染案例。NNV是國際高價魚種養殖時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它為何只感染魚苗也是很有趣的問題。
由於一般石斑養殖戶缺乏疾病控制的觀念,一旦育苗時遭病毒感染,就會把未經處理的池水直接排放,這舉動無意中散布了病毒並汙染了環境。成功大學團隊以RT-PCR檢測方法調查臺灣石斑生產區NNV病毒流行狀況,發現養殖的環境已完全被病毒汙染。例如,檢測種魚中100%都帶病原,另在多批不同來源的受精卵中,也發現近90%帶有病毒。更嚴重的是,來自石斑養殖池中的橈腳類及浮游生物也大多帶有病毒。因此臺灣石斑養殖區可說已是遍地病毒,當然育苗場也無一倖免。
魚用口服疫苗的研發
雖然注射型疫苗已在人類及陸地養畜禽動物中大量使用,也成功地控制了疾病,但在魚類中只有冷水魚種的鮭、鱒類使用過,暖水養殖魚種則尚無疫苗可用。因NNV病情通常發生於不到0.5公分的稚魚階段,當然不可能為牠注射,因此口服疫苗應是唯一的選擇。而口服疫苗必須克服下列瓶頸:魚不吃或吃不夠足量的疫苗;疫苗中抗原被腸胃消化系統破壞;因魚苗尚在胚胎發育期,是否有持續免疫反應能力仍需確認;若疫苗成分不佳,會造成畸型魚苗。
成功大學團隊藉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豐年蝦)、蝦米吃單細胞生物的天然食物鏈,開發了以含NNV抗原蛋白的死菌直接餵食豐年蝦,再以豐年蝦餵食稚魚的技術。這個疫苗不但在實驗室攻毒試驗中證明可預防病毒感染,在現場田間實作上也證實防治有效,成功率高達100%,相較於坊間育苗場所用疫苗成功率不到10%者高出甚多。
這種魚用疫苗的平臺技術除可供開發多種口服疫苗外,尚有可迅速並同時使整池稚魚免疫,以及疫苗成分全是營養物等使用方便、安全、無殘留、無副作用的優點。
構建無病毒的石斑魚苗生產系統
研究團隊曾在一魚苗場多次實驗口服疫苗,並使用無病毒的初期餌料,發現在完全隔離式魚苗場可成功預防NNV病毒的疫苗,卻不能在現有育苗場發揮效能。這現象顯示,建構一個完全隔離外界病毒的魚苗場確有其必要。
在分析目前坊間的土池及半室內式魚苗場失敗的經驗,並了解病毒的感染途徑後,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座完全隔離式的石斑育苗場。以這乾淨、無病毒的設施,研究人員耗費近6年時間,分析石斑魚苗發育的生理、化學、營養各項條件,並建立了一套石斑魚苗生產標準流程。在完善嚴格的管理下,4年來已連續多次成功生產每批可達萬尾的先導生產規模,證明即使在已有病毒的環境中,若能使用完全隔離式的室內石斑魚苗場,仍然可以成功地生產健康的石斑魚苗。
減少魚苗畸形率
解決了石斑魚苗產量及成功率後,研究人員也開始探討坊間常見的畸形魚苗問題。魚苗(胚胎)在水中發育,因此胚胎的營養需求就得由浮游生物如海藻、輪蟲、橈腳類等生物中攝取。這些水中生物種類及品質常因天然因素的變化而參差不齊,這營養不均的問題就是畸形魚苗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嘗試篩選藻株、調配適合各魚種的初期餌料營養成分,目前已能使青斑的畸形率大幅降低。
魚類疫苗推廣策略
在成功預防魚苗病毒後,考慮到養殖戶對疫苗使用的陌生,會導致疫苗推廣困難。因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推廣策略,也就是在魚苗交付養殖戶前,預先以在成魚育成期會遭遇到的多種細菌的疫苗處理。這預先防疫(pre-immunized special pathogen resistant, PI-SPR)的石斑魚苗,具高抗病力,因而有較高的存活率。此外,PI-SPR魚苗也具使用方便、減少疾病、減少抗生素使用、提高飼養存活率、增加養殖利潤、不易被模仿、維護養殖環境等眾多優點。
由團隊的組合,流行病情的研究,創新技術及預防醫藥產品的開發,構築無病毒魚苗生產系統,分析育苗的環境條件,解決畸型魚苗,再整合成量產的標準作業流程,並配合推廣實務,規劃PI-SPR高抗病力魚苗的產品設計,這整個「知識經濟」的系統已證明可成功複製生產高抗病力的魚苗。
未來更希望能藉由技術轉移,迅速量產PI-SPR的高抗病力石斑魚苗,供應石斑養殖戶使用,以協助臺灣傳統石斑養殖產業的科技化、精緻化。也希望藉由這種模式,保持臺灣在國際暖水魚種養殖科技的領先地位。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1年6月,462期,66 ~ 71頁
石斑病毒(3)
抗生素(58)
餌料(9)
疫苗(75)
輪蟲(2)
白點病(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9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26
Wi-Fi 不只能用來上網?看它如何成為居家照護與入侵者偵測的幕後功臣——專訪謝宏昀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