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閱讀障礙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得要普遍,官方統計通常也低估了閱讀障礙學生的人數。因為國人對這個議題的陌生,讓一般人很難了解閱讀障礙人士的世界。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李俊仁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是閱讀障礙?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上有什麼進展?實務上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閱讀障礙人士?
關於閱讀障礙的迷思
閱讀障礙者有一些普遍的困難,首先是小時候學習識字有困難;長大後,雖然已經識字,但閱讀的速度非常慢,可能慢到無法了解意思的程度;但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們困難何在。
雖然一般人可能會有「閱讀困難」的問題,但這不同於閱讀障礙。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ies)是只要牽涉到文字,不管文體、學科內容,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認字困難,這並不是智商、努力或教養的問題。
正確認識、篩檢閱讀障礙,有助於及早介入,給予適當的幫助,避免不必要的自信心喪失,也能幫助成年後的生活適應更順利。
何謂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的核心特徵,是非預期性的低成就,也就是智力高或正常,但閱讀成就很低;而且這些低成就並不是因為視力、聽力、文化接觸不足、智力發展障礙等所直接造成的。
在表現上,閱讀障礙則包括能正確認識多少中文字、閱讀的流暢性,以及閱讀的理解是否與智力有明顯差距等。
從法規的角度來說,閱讀障礙是涵蓋在「學習障礙」之下討論的,後者包含的範圍更廣,包括理解、表達、運算等。官方統計多針對學習障礙,不過學習障礙者之中約有80%是閱讀的問題,70%是識字上的問題,所以以上這些議題常會一併討論。
目前台灣官方資料顯示,國小身心障礙生約佔所有學生的3.43%,學習障礙生約為1.20%。然而官方資料通常是低估的,實際上還有更多沒被篩檢出來並轉介的學習障礙生,應該要得到幫助。
認知神經科學與閱讀障礙
從大腦功能和結構來看,閱讀障礙者的確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不管灰質、白質密度、神經束的走向,都已找到差異;而現在已知大腦三個和閱讀有關的區域,在閱讀障礙者和閱讀正常者的活化程度也不同。我們知道閱讀障礙和遺傳有某種程度的關聯,目前也已找出一些可能的相關基因。
早從里昂(Reid Lyon)於1997年發表的文獻便已經知道,對於閱讀障礙者,超過9歲才介入時,75%的人到未來還是會有很多困難。這表示越早篩檢出來、越早介入,介入效果會好非常多。
有一份芬蘭的研究,從嬰兒出生一週就開始測量腦波,經過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發現閱讀障礙高危險群其實腦波很早就已有差異,而且也和後來的語言能力相關。這表示未來有希望可以更早篩檢出閱讀障礙者。
篩檢與協助
目前較有把握的篩檢方法,是在三、四歲時做的認知測驗。而在台灣,正式的測驗評估要等到小學二年級,各縣市給予特教生身份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取得特教生身分後,在考試上可得到一些幫助,例如可以申請考試時間延長20分鐘,或如果有書寫障礙,大考時可以申請要求電腦作答或代寫。這是為了避免因為寫字識字的問題,而低估學生的學業成就。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確實已經比二、三十年前有彈性得多了。【整理|科學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