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1963年以「藥物依賴」(drug dependence)取代「藥物成癮」(drug addiction),認為凡起因於重覆使用某種物質,且週期地或連續地使用後,產生必須依賴此物質的狀態。由於經常使用某種物質,身體和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個體的心理產生對藥物的渴求和需要,生理上對物質產生身體依賴或耐受性,無法停止使用,而且持續使用造成身心健康狀況的惡化。一旦想要中止毒品或減少使用量,就會產生戒斷症狀。
心理學家Prochaska、DiClemente與Norcross研究戒癮動機,針對戒癮過程所經歷的不同階段,提出五個階段的改變模式(Stages of Change):1、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沒有想要改變的意圖,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或需要改變,或認為自己可以控制用藥;2、沉思期(contemplation):對自身使用毒品的問題有自覺,想要解決此現象,卻沒有採取行動;3、準備期(preparation):決定要對自己成癮的問題有所作為,且已經有幾次失敗的戒癮經驗;4、行動期(action):實際戒癮行動,包括改變自身的行為與環境;5、維繫期(maintenance):維持未再使用毒品,穩定地改變行為與避免復發(relapse)。有些戒治者可以終其一生都能處於維繫期;一般而言,這五個階段會不斷循環,直到真正戒斷(ter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