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餐旅的科學與技術:百變的廚房世界
103/02/05
瀏覽次數
35770
林琳
|
義守大學廚藝學系
廚藝是一門應用的學問,展現與結合了精練純熟的技術、上山下海的食材知識、令人低迴品味的飲食文化、如詩如畫的餐飲美學,更少不了食物製備過程中掌控精準的物理化學變化。怎麼讓菜餚更適口、保留更多營養、色澤更誘人、風味更佳,都必須從食物與製作的科學內涵著手。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我們常用「色香味俱佳」來讚賞一道佳餚,顯示菜餚是一個多重感官評價的產品,也說明了美食並非單用嘴巴品嘗的。除了色香味之外,「觸覺」也是令食客滿足的另一個感官條件。而較少被提及的「聽覺」,在某些時刻也能展現出吸引人的功能,例如鐵板上滋滋作響的食材與醬料、咬下酥炸雞腿的清脆斷裂聲等,都是用餐時的聽覺享受。
就味覺來說,酸、甜、苦、鹹是食物的四原味,就像色彩學中紅、黃、藍三原色。但菜餚與食品往往難以用單純的四原味來描述,而是雜陳的複合味。且除了四原味外,還有第5種味道「鮮味」,明顯存在於味精(麩胺酸鈉)、鯷魚、乳酪中。
在眾多味覺中,人類對於苦味最敏感,對於甜味最喜愛,鹹味則是一般烹飪調味的主味。味道會互相影響,產生對比、相乘、抑制等作用。例如,在熬煮紅豆湯時,添加少量食鹽能夠凸顯甜味,並讓紅豆湯不死甜。辣味和澀味則是與觸覺較相關的味道。辣味與痛覺相似,具刺激食欲的效果,辣椒素、胡椒鹼、肉桂醛、生薑醇等是常見的辣味物質。澀味則是澀味物質與舌頭黏膜蛋白質形成強烈的不可逆結合,使舌頭有收斂的感覺,最常見的就是紅酒、茶葉中的丹寧。
就視覺而言,食物的色彩直接影響我們對風味的感受,像草莓冰淇淋的顏色越深,我們越覺得草莓的風味濃郁。人們也習慣透過顏色判斷食物、菜餚的種類,在各種顏色中,紅色、橙色與黃色讓人聯想到成熟的水果,最能刺激人們的食欲,綠色、藍色等冷色系則反之。
由於色彩視覺的重要性,許多廚藝的目的在於保留或增進色澤。例如,蔬菜中的葉綠素接觸酸性物質像草酸、醋酸,會使顏色變為灰綠,因此煮菜時可用大量的水來中和蔬菜裡的酸度。而炒菜不加蓋可使揮發性酸逸失,高溫短時的加色方式也可減少加熱時葉綠色的變化,以保持菜色的鮮綠,給人可口的感覺。
就觸覺而言,溫度與質地是一道菜餚給人的觸覺感。環境溫度與食物溫度常用來互補,如在溼冷的天氣中,一碗熱湯能夠撫慰人心;燠熱的午後,冰涼爽脆的沙拉可喚起食欲。溫度也與味覺相互影響,如冰鎮會抑制甜味,回溫的生菜使人有不新鮮的感覺。因此,一位優秀細心的主廚注重每一道菜餚的最適溫度,以及器皿是否需加熱或冰涼處理。
食物的質地如同味道般百變,光以油炸菜餚而言,就有酥脆、脆硬、酥軟等不同口感。在餐點設計時,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如具有咬勁的肋眼牛排會搭配綿密柔滑的馬鈴薯泥,以及鮮嫩的豌豆粒。或是一碗柔滑清淡的粥品搭配一條酥脆的油條,觸覺上就能有互補的效果。
就嗅覺來說,當人們經過糕餅剛出爐的店鋪或燒烤店時,常會受到香味的刺激而感到飢腸轆轆。入口前的嗅覺可稱為香氣或氣味,入口後氣味與味道合稱為風味。菜餚中大部分風味是取決於香味,雖然大自然中的香味物質相當多,但在烹調過程中會流失大量的香味,因此在製作菜餚時,會運用許多具有強烈氣味的香料增加風味,包括香辛料、藥草等。
香辛料的來源廣泛,包括植物的果實(如辣椒)、種子(如胡椒)、樹皮(如肉桂)、花(如番紅花)、根莖(如大蒜)、豆莢(如香草)等。芹菜、肉桂、胡椒、荳蔻、香菜等也可以增添食物的芳香味。另外,香料也具有矯臭、脫臭的效果,像風味濃烈的羊肉常搭配丁香、孜然、小茴香,來修正羊肉可能的羶味。
食物的物理變化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不論家庭廚房或商業廚房,運作時,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物理變化是指使食物的形體產生改變,但未產生出新的物質。例如,把牛乳乾燥成水分含量5%以下的粉末,經過這種從液體到粉末形態的改變,牛奶就可以在室溫中儲存,儲存空間也變小。
廚房裡常見的應用如在烹煮一道豬肉料理時,可透過切片、切絲或拍打等機械式的嫩化方式,甚至以嫩化機做針戳與刀割割斷豬肉的肌肉纖維及結締組織,使肉片較軟嫩。同樣一塊豬肉,切絲、切片、切丁或切塊都會影響烹煮後的口感,也會影響豬肉吸收調味料與醬汁的程度。因此,對廚師來說,考量一塊肉的部位與烹調方法來決定肉應如何切割,也是一門重要學問。
另外一個食物物理變化的例子,是日本料理中有一道「一夜干」的菜餚,源於日本漁民保存鮮魚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捕獲的鮮魚處理乾淨後浸泡在鹽水中,再風乾一個晚上,透過高鹽脫水的方式來抑制細菌,並因風乾使魚肉鮮味更加濃縮。
食物的化學變化
比起食物的物理變化,烹飪過程中更常出現各種化學變化。
食物的酵素在食物變化與烹飪中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廚師希望豬肉或牛肉更加柔嫩時,常用蛋白質分解酵素做為塗抹、醃製或注射的材料,其中使用較多的是木瓜酵素與鳳梨酵素。酵素嫩化的過程中,會先作用於肌肉表面的肌纖維膜,再水解肌動凝蛋白,最後才分解肌肉纖維。
然而,酵素的變化也可能產生不受歡迎的情況。例如,某些蔬果如蘋果、梨子、香蕉、馬鈴薯的酵素性褐變,當這類蔬果中的多酚氧化酶遇到氧氣時會發生變化。簡單的抑制酵素褐變方法,如把切割後的蔬果包裝密封或浸在鹽水中以隔絕氧氣,或添加維生素C以抑制酵素的活性。
以單純的食材—糖—而言,能產生的化學變化就相當多元。如糖在高溫或以酸鹼處理時會變為棕色,稱為焦糖反應。焦糖反應常做為菜餚或食品的著色劑,以及增加芳香氣味,如焦糖布丁、醬油所使用的醬色等。
澱粉類食物的化學變化相當複雜。例如,麵粉經過乾熱炒熟炒香產生糊精化作用,成為古早味點心「麵茶」。臺灣小吃中的肉羹、魚羹與蚵仔煎則是運用了澱粉的糊化作用,把澱粉做為餐點的增稠劑。
雖然澱粉糊化似乎是很簡單的烹調步驟,但是操作不當,糊化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糊化作用需要把澱粉均勻散布在水中,充分溶解後才再加熱使其糊化,澱粉水太濃或太稀時,糊化效果都不佳。加熱溫度對於糊化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根莖類澱粉如太白粉若加熱到沸騰,反而會變稀,穀類澱粉如麵粉則要煮至近沸騰。由此可知,精準掌握食材特性有助於烹飪的成功率。
雞蛋具廣泛用途,是廚房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食材。光就早餐來說,就有荷包蛋、炒蛋、帶殼水煮蛋、不帶殼水煮蛋、蛋捲等形式。因雞蛋具有增稠性、凝固性、成形性、起泡性等特質,因此產生了許多進一步的應用與變化。
雞蛋的凝固是由於蛋白質受熱變性的結果,蛋白在62度時就開始變性,但蛋黃的凝固溫度較高,65度才開始變性。雞蛋在烹調過程中遇酸會使凝固溫度降低,加糖則使凝固溫度提高。這就是為什麼在煮不帶殼的水煮蛋時,會在水中加一點醋的緣故。
雞蛋的起泡性則是蛋糕膨鬆充滿空氣的重要原因,當蛋白打至氣泡穩定可站立的程度時,就能提供蛋糕所需的結構強度,也就是使膨鬆蛋糕切面充滿小氣孔的基礎。
廚房的魔術秀
你能想像一杯調酒變成一顆如小乒乓球的固體,在入口後固態隨即變成氣體,散發出調酒的香氣與味道?這種風行已久的分子料理在餐飲業似乎還是充滿爭議,許多批評者認為這樣的料理太過造假與糟蹋食物,也有人質疑其安全性。
然而,這種結合化學實驗般的料理也有擁護者。英國著名分子料理餐廳「肥鴨餐廳」,除了拿下《米其林餐廳指南》三顆星,也被著名的《世界最佳餐廳》雜誌評選為世界最佳餐廳之一。肥鴨餐廳主廚Heston Blumenthal認為分子廚藝對他而言,就是傳統廚藝的衍生。的確,在分子料理的手法中,一些料理就是運用了食物的焦糖化現象、梅納化反應等基礎變化,把食品科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以液態氮製冰並非近年才發明的技術,早在1907年的倫敦皇家學院,就以這種材料來製冰。法國化學家Hervé This提倡以液態氮取代傳統的冰淇淋機,使冰淇淋的冰晶更細緻,因而口感更柔滑濃郁。液態氮是一種如水一般的透明液體,其液化溫度接近攝氏零下200度,因此在室溫下就會沸騰氣化。利用這一原理,廚師把冰淇淋原料置於容器中後,倒入適量的液態氮,再緩緩攪拌讓其沉在容器底部。如此一來,室溫氣化的氣泡就會被冰淇淋原料包留住。
許多食材都可以轉變形態,以慕斯的形體呈現。製作慕斯的工具包括氣壓奶油瓶與氮氣瓶,當以奶油槍把氮氣打入鮮奶油中時,鮮奶油中的脂肪會開始結晶,有助於穩定鮮奶油的狀態。氣壓奶油瓶需先填裝氣彈,把氣體打入盛裝在裡面的材料中,因而可製作出慕斯的效果。因此,不論是甜的或鹹的食材,先製作成不含顆粒的滑順液體或泥狀物,與鮮奶油充分結合成為濃稠的乳化物,再使用奶油槍使脂肪包覆住空氣並結晶,就是一道口感輕盈的幕斯料理。
利用晶球化作用可以產生入口爆漿的特殊口感與食用趣味,像球與膠囊般的小圓球,卻內含各種滋味的液體。這種製作方式是把液體如果汁或湯汁做為備料,把液體緩緩加入海藻酸鈉後攪拌均勻,每100公克液體材料加入1公克的海藻酸鈉,海藻酸鈉溶液可置入球狀模型冷凍成形,再把球狀液體浸在鈣離子溶液中至少1分鐘,海藻酸鈉與鈣離子接觸會結合成膠狀物,而形成一顆顆以薄膜包覆液體的球狀物。海藻酸鈉液體也可裝在注射器中,以推擠注射器的方式把小顆狀的液體滴入鈣離子溶液內,形成具特殊風味的小珍珠。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2月,494期,26 ~ 31頁
結締組織(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1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26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