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心有千千「劫」–心臟疾病細說從頭
102/10/30
瀏覽次數
7599
魏崢
|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2013年秋季系列的首場演講由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魏崢主任擔綱,主題是「心有千千「劫」–心臟疾病細說從頭」。魏主任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臟移植的專家,長年累積的成功經驗使他被媒體稱為臺灣最「開心」的醫師!魏主任除了手術、門診,和醫學研究之外,也常常接受媒體專訪、參與科普教學,和一般大眾分享醫學的新知和他自身的多年臨床經驗。在這場演講中,魏主任將告訴我們「一顆心到底能用多久」?
很多建築過了一定歲月之後就列入古蹟,需要用心保養,我們當然也應該用同樣的心情來維護身體的重要器官。魏主任說,人的一生中細胞隨時都在替換,所以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是不同的人;而心臟更為辛苦,一年到頭不斷地把血液打出去,沒有放假週休。魏主任說我們應該佩服心臟,因為一顆心臟一天打出去的血大概有7.2公噸(70c.c.的血液乘上每分鐘72次心跳乘上60分鐘再乘上24小時),以此換算,心臟一輩子所作的工(再乘以365天再乘上壽命)還真的很不得了!
心臟的疾病有很多種,其中以動脈硬化最為常見,這是每個人必經的老化過程,任誰也逃不過。動脈硬化的毛病有些人開始的比較早,大概三十歲就有了,有些人可能到了七八十歲才出現,所以我們從年輕的時候就要開始正視老化的問題。動脈硬化到底原因為何?大部分跟體質和來自父母的遺傳有關係,也可能和飲食有關。有些人在飲食上非常注意養生保健,但往往不到四五十歲就出問題,血管阻塞了,會讓這些人覺得非常冤枉;而另外有些人大吃大喝,根本不在意,卻都沒事,讓人感覺不甚公平,但實際上父母的遺傳決定了我們大部分的健康情況。隨著動脈硬化而來的疾病包含了高血壓、冠心病,和周邊血管阻塞等,魏主任希望能一一討論,他也將會提到心律不整,以及心臟瓣膜和主動脈及冠狀動脈的疾病,若時間允許,魏主任也會談到心臟移植的相關議題。
魏崢醫師給了我們一場有關心臟醫療新知的演講,同時也解答了許多我們日常信以為真的迷思!他說:「心有千千劫」,對心臟要好好的愛護,千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
心臟就是一個「幫浦」,主要功能就是將血液送往全身,大略的計算可知,每天心臟要打出去7.2噸的血液,還真是非常辛苦的一個器官!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我們的身體組織需要氧氣,產生的廢物需要排除,所以需要血液循環,而人體中的器官「腦」是最不能忍受缺氧的器官,只要三分鐘的缺氧,腦子就完了。
魏崢醫師幫我們簡單複習了心臟的基本結構和運作原理:心臟可以分為心房、心室、瓣膜、肺動脈、主動脈,和冠狀動脈。心室比心房有力,左半邊的心臟因為需要用力打出血液,所以多半比右半邊的心臟大。我們摸摸看自己的脈搏,會跳的是動脈。收縮的壓力讓脈搏跳動,而靜脈血是回流心臟的,不會有壓力,回到心臟後從右心房出發,進入右心室、肺動脈、肺臟、左心房、左心室,再送往全身。
魏醫師說:常見的心臟病有「先天性結構異常」、「瓣膜損壞」、「冠狀動脈堵塞性疾病」、「心律不整」、「高血壓」、「二尖瓣膜脫垂」、「主動脈剝離(夾層瘤)」,和「心臟衰竭」等。高血壓造成的心臟問題,很多時候難以預期,可能會因為溫度變化或睡眠不足,造成血壓升高。所以就心血管疾病而言,比較危險的時候是在長途旅行又到冷的地方去的時候,天冷血壓高,一不注意就會出問題。
大家都知道「三高」容易引發心臟病,但令人有點沮喪的,是有些人吃喝玩樂不做限制,但也無事,有些人規規矩矩地養生保健,但仍然在早期就出現疾病。魏醫師說,基因的好壞還是影響人體疾病的最大關鍵。魏醫師也說明了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和繞道手術,手術方式可以依照心臟是否要「停跳」來決定,若讓心臟停跳就是使用體外循環,優點是血管縫合較精準,缺點是血球會被破壞,比較容易出血。繞道手術是利用大腿上的靜脈,也就是常常會出現曲張的腿上的靜脈血管。魏醫師說,腿上這條靜脈沒有多大用處,可能是上帝專門為心臟繞道手術預備的!
冠狀動脈疾病的預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規範:控制三高、適度運動,並適當調配工作壓力。面對這方面的疾病最大的原則是「治療重於預防」,就如剛才所說,父母遺傳的基因很重要,所以「預防」的效果有限,也因此我們最好在進入中年時做一次運動心電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因為這類疾病有時沒有感覺,但是只要發病就會有嚴重的後果。
魏醫師說了一個在年輕女性中普遍出現的疾病:二尖瓣膜脫垂,有15%到20%的年輕女性會出現這種疾病,尤其是瘦而高的女性,徵狀出現的時候會有刺痛感,所以當年的「西子捧心」,大概就是典型二尖瓣膜脫垂的徵狀。不過魏醫師說這種疾病不會太嚴重,多半不需要積極治療,等到年紀大一些,長胖一些,心臟左右拉寬一些就好了。這樣說來,唐朝的女性大概很少出現這種病例!
實驗上顯示,豬心只要給它血液供應,可以在體外跳兩天,所以心臟是可以離開體外持續跳動的,因此人類可以做心臟移植手術。但心臟移植最大的問題就是「排斥」和「感染」,所以需要把抵抗力壓下來,魏醫師從1988年開始作換心手術,很多患者存活都已經超過了20年,成功率在全世界平均之上!魏醫師除了深入討論心臟的問題,也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CPR,但是魏醫師指出一個問題,按照現在的方式去做仰式CPR,是有許多危險的,首先一般人很難辨別心臟停止與其他原因昏迷的差別,像是低血壓休克、歇斯底里、中風,或其他神經性休克。如果真是心臟和呼吸停止,急救的目的就是在恢復並維持患者的呼吸和循環,所以要灌氣和按壓心臟,但是仰式CPR很容易造成呼吸管道阻塞導致吸入性肺炎,用力在前胸按壓也可能會將肋骨壓斷插入心臟,所以魏醫師說,他要在胸前掛個牌子,萬一他自己昏倒千萬不要對他使用CPR,早些送醫院還比較有救回來的可能!
魏醫師展示了一則新聞剪報,斗大的標題寫著:「CPR用力壓、快快壓,別考慮胸骨會不會斷,壓下去就對了!」魏醫師說這簡直是胡說八道。那倒底怎麼才是較好的急救方式?魏醫師建議使用趴伏式的CPR:讓患者趴伏在堅硬的床上或地面,頭轉向任何一邊,規律地從後方按壓背部,一樣可以按到心臟,但是沒有呼吸道阻塞的危險。優點是一人即可急救,用腳踩背也可以,這種方式可以保證「循環」與「呼吸」同時受迫進行,這時候喉嚨呼吸道是通暢的,不會造成吸入性肺炎,肋骨以不會斷,也不會造成心臟的傷害,而且不必使用自動電擊器。仰式CPR有這麼多問題,為何大家還不願意改?因為這個收費課程已經是一個大企業了。
另外大家常聽到的自動電擊器「AED」也是如此,魏醫師很驚訝發現公務機關需要安裝AED已經成為法律!但他說臨床經驗可知,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休克或其他因素昏倒,並不需要心臟電擊;而真正要用時60%的時候都拿不到機器,不是因為已經下班了,找不到鑰匙,就是因為要用時大多無法使用,因為都沒電了。想想要出現正確的機會來使用這台機器的機率有多少?可是這個機器每兩年要檢驗,壞了就要換,全臺灣都要裝,這要花多少錢?而我們的法律竟然規定所有公共場所都要放AED,但到目前統計,正確用到的機率極低,讓人不禁要問,這是為了病人還是為了廠商?魏醫師這些苦口婆心的話語,真的會讓我們深思!
瓣膜(1)
冠狀動脈(7)
心律不整(4)
血壓(4)
心臟(5)
推薦文章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2/14
在火車上做實驗!「科普環島列車」讓小學生學習科學也增廣見聞——專訪周中祺副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