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從懵懂未知到樂在研究–葉俊顯的學術探索之路

101/11/01 瀏覽次數 21598
「在研究的路上,我就好比在沙漠中尋找綠洲的旅人一般。」談到自己的學思歷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葉俊顯這樣形容,而歷經多年與研究為伍,他也體會到,在浩瀚的學術領域中,學者要做的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要找到問題在哪,而且做的還要是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然後藉由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否則沒有人可以幫助得了你」他說。

但在下定決心成為「尋找綠洲的旅人」之前,葉俊顯直到念完國內研究所,都還不確定自己真的要走入「沙漠」,真的要在浩瀚無垠的學術領域中找尋新的啟發,因為求學時期的他,開竅不算早。

從小對數學極有興趣

「在小學五年級之前,我都過得非常快樂,沒有約束。」長在彰化的葉俊顯這樣形容自己的童年,當時他每天和玩伴混在一起、打棒球,絲毫沒有體會到學業壓力。但小學五年級開始,由於數學課本上出現了應用題,在解題時,他慢慢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強調邏輯的數學也因為和需要大量背誦的國文、英文不一樣,成為他求學時成就感的最大來源。

高中畢業後,他理所當然地選擇了最有興趣的數學系就讀,但在大學四年間,不是在頂尖學校的他體會到,要在數學領域中有所成就的人,絕對得是天生對數學有天分的人。自認自己沒有那個才能,也怕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於是他決定轉而投考其他學門的研究所。而原本要報考企管所的他,在準備考試時覺得管理學念得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卻被經濟學裡的需求供給關係給吸引住,甚至準備得很得心應手,於是他拐了個彎,報考經濟所。

但念完研究所,還是沒有促使他決心走向學術之路。原本出社會想找個證券分析師的工作,卻因為論文題目和分析師的工作全然沒關係,因此遲遲未被錄取。思考了一陣子,他決定出國念博士。而在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施順意「要念就要念頂尖的學校,不要只想混個學位回來」的建議下,他拿到了美國經濟學研究所排名前幾名的羅徹斯特大學錄取通知,成為他後來人生的轉捩點。

在壓力中鍛鍊研究毅力

    羅徹斯特大學經濟所和其他知名大學經濟所博士班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其他學校願意相信錄取進來的是最好的學生,但羅徹斯特大學卻讓錄取的學生全面競爭,讓每個人證明他才是最好的。在葉研究員入學的那年,共有28位博士生報到,一年過後,有10個人受不了壓力轉學或輟學,而第2年結束後,就只剩下8、9位學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了。

「在這種競爭的情況下,當然同學感情不會太好,因為每個人的修課成績排名與他拿到的獎學金大有關係。」葉俊顯說。家境並不優渥的他在國外得靠獎學金過活,在如此大的競爭壓力中,他也曾經一度足不出戶把自己關在宿舍裡,但在學長姊的鼓勵下,還是努力地克服了博士班艱困的歲月。

但真正的修煉卻是從他遇上了啟蒙恩師威廉•湯森(William Thomson)開始。「第1次在湯森的團體研討課中報告文章的那三個禮拜,如同在地獄般。」他說,這堂課裡,湯森教授嚴苛地質問每個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程度,而報告的學生在台上如坐針氈。

然而,博士班鐵血般的磨練,以及論文指導老師湯森的嚴格要求,卻也讓他在這段時間中升起了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以及一股不服輸的念頭。而湯森歷歷在目的嚴厲要求,也成為後來他從事研究時,心中不曾忘記的一把尺。

榮獲多種獎項肯定

2002年,葉俊顯回國進入中研院經濟所擔任助研究員。五年後,他興起了想要學著如何和年輕學子分享自己想法的念頭,於是進了中央大學經濟系擔任副教授,短短一年內,他便拿下最佳傑出新進教師獎以及最佳研究獎。而重回中研院經濟所後,他也榮獲了國科會「97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和「100年度傑出研究獎」等多項獎勵,並且還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科會評定的經濟學門A+及A級期刊上。

不管教學還是研究,他都把恩師的教誨時時放在心中並傳授給學生。葉俊顯說:「湯森教授非常著重論文寫作時的用詞遣句,他認為文章的每個字、句都要是最能正確表達自己原意,不能讓讀者有誤解的空間,而挑剔的他在看論文時,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葉研究員永遠記得恩師強調寫文章要有一原則,即是「除非你能證明文章中的每一句話,否則不要說你懂這篇文章,也不要隨便引用,因為你必須要為你所講的和所引用的負責。」

在這種嚴格要求下,葉研究員在博士生時期一改過去不求甚解的求知態度,也學會了以圖像方式發表論文與證明定理,但更重要的是,他接觸到了一個新概念—以「公平」概念來分析人類的經濟活動。

不斷挑戰舊有體制

經濟學的應用範圍很廣,小到去雜貨店買個東西,大到制訂國家政策。傳統經濟學強調效率、利潤,但葉研究員的研究重點之一卻是如何設計一個公平的機制來做資源分配,近年來也將研究重點放在成本分攤研究上。所謂的成本分攤從兩人如何分攤一部計程車的乘坐成本,到航空公司該如何負擔共用跑道的成本都算是,而他也試圖找出哪些分配法則是符合公平準則。

從他不斷在研究中拋出的問題,就可以看出他持續對於現有體制進行挑戰。過去在學校時,湯森教授就不斷給他一個概念:「學術沒有權威,不要以為諾貝爾獎得主所講的話就是對的,更不要被學術的威名給嚇到。」而葉俊顯也在後來的學術生涯中體會到:「原來做研究的過程是要了解其他人真正的想法,並形塑自己的想法,從中找到真理或邏輯因果關係。」

 也因此,對於許多想要投身研究的學子們,葉研究員衷心地建議,做學術工作千萬不要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而是要問自己是否有興趣,從事的研究是否是自己具備高度好奇心的主題。因為唯有好奇心,才能讓人有繼續鑽研的動力,也才能樂在工作之中。

對於自己的未來,葉俊顯也說:「我期許自己不斷做研究下去,而且是快樂地做研究。我也很高興自己如此幸運,找到一份自己喜愛、有興趣的工作。」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