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大年初十,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式宣布:火星探測車機會號任務結束。2004年1月下旬,機會號降落火星,幾乎一落地就開始傳送訊息,距今已超過15年。去年6月,火星表面發生大規模的沙塵暴,機會號失聯,因為漫天沙塵遮蔽陽光,探測車的太陽能板無法產生足夠的電力。NASA任務中心的科學團隊期望天空清朗之後,機會號就能充電「醒來」。他們在大年初九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想聯絡它,依舊得不到回應,才決定結束任務。
NASA在2003年6、7月分別發射了精神號、機會號兩輛同型的火星探測車,它們都是「機器人地質學家」(robotic geologists),任務是蒐集有關火星早期的環境資訊。根據那些資訊,學者可以判斷當年火星上是否可能出現生物。因此它們的降落地點都經過審慎評估,希望發現液態水的遺跡。
精神號運作到2010年3月下旬失聯,在火星上移動了7.7公里。它最初探勘過的地區顯示,那裡過去曾有火山活動、隕石撞擊,以及熱泉;至少有6種不同類型的岩石,其中一種含有針鐵礦(goethite)─只在有水的環境中才會形成。
精神號、機會號預定的任務期間只有90天,沒想到居然分別支撐了6年與14.5年。機會號創下了最長的火星地面服役紀錄。現在火星上還有兩具美國的探測器,一是好奇號探測車,塊頭更大、裝備更多,2012年8月降落,仍然在運作。在我們的新年假期中,好奇號收到指令前往下一個探勘地點。另一具是「洞察號」(InSight),去年(2018)11月底成功降落。NASA預定明年發射另一輛與好奇號同等級的探測車,因此至少在未來10年,科學家能繼續接收來自火星地面的科學資訊。
參考資料:美國NASA網頁;此外,本專欄過去報導過3次關於機會號的新聞如下:375期(2004年3月),pp. 78-80;417期(2007年9月),p. 79;469期(2012年1月),p.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