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珊瑚即在海洋中構成獨特的珊瑚礁生態體系,不僅蘊藏著萬千物種賴以為生的精彩故事,其展露繽紛色彩背後許多關於生殖與演化的秘密仍令學者們醉心研究。台灣面積雖小,卻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物種,是全球研究珊瑚的重鎮之一,到底珊瑚是個什麼樣的生物,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當我們潛入海底,珊瑚亮麗豐富的外觀吸引我們靠近,有時也會為其龐大的體型所震懾。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珊瑚上面有著許多形態相似於海葵的構造,即科學家所發現的珊瑚蟲。這些奇妙的珊瑚蟲體態嬌小,基本構造包含觸手、口和消化腔,軟綿綿的觸手環狀般分佈在口腔的周圍,可捕捉浮游生物,並利用表皮的刺細胞注入有毒物質使獵物死亡。珊瑚蟲除具捕食功能也肩負起分泌碳酸鈣形成骨骼的重責大任,這些即珊瑚骨骼。
造礁珊瑚是一種能夠堆積碳酸鈣骨骼或骨針的刺絲胞動物,包括石珊瑚、軟珊瑚與水螅珊瑚。石珊瑚(屬於六放珊瑚)是指具有堅硬骨骼的珊瑚,牠們是珊瑚礁的主要建造者,能夠堆積碳酸鈣骨骼,形成巨大的珊瑚礁。軟珊瑚(屬於八放珊瑚)的身體柔軟,牠們通常不形成堅硬骨骼,但是有細小骨針分散在肉質組織內。水螅珊瑚的珊瑚蟲很小,呈細毛狀,觸手退化,骨骼表面平滑,刺絲胞卻具有較強毒性。
珊瑚的顏色艷麗,牠們的顏色主要來自體內的共生藻或自行合成的色素。共生藻屬於單細胞的渦鞭藻,分布在珊瑚內皮層的細胞內,對珊瑚的鈣化和能量循環都有重要貢獻,石珊瑚的造礁能力和牠們體內的共生藻息息相關。另外對珊瑚顯色最大的來源是珊瑚體內的螢光蛋白,此蛋白質為珊瑚體提供亮麗光澤。
珊瑚以無性和有性生殖來繁衍族群。無性生殖意謂著珊瑚可以不經由精子與卵子的受精就複製珊瑚蟲,擴增珊瑚蟲的數目,增加珊瑚群體的體積和個數,例如出芽與斷裂生殖。另外大多數珊瑚在每年春或夏季夜晚,集體進行有性生殖的排卵行為,是海洋生態每年一度的盛事;當許多珊瑚同時把五顏六色的精卵排放出來,把黑暗的海底點綴成璨爛星空。珊瑚產卵的場面相當盛大,台灣南部墾丁海域的腎形真葉珊瑚每年約農曆3、4月時會排精子與卵,而東北角海域的珊瑚在每年農曆6、7月會有10種以上的石珊瑚進行大量排放精子與卵的現象,噴發時猶如漫天雪花。台灣最早在1943年於宜蘭南方澳豆腐岬海域由日本學者發現珊瑚產卵,成為有記錄以來世界之最。而令學者們讚嘆又好奇的是,珊瑚雖有神經元素,但並無專司發號司令的神經中樞,究竟是如何啟動或傳導這樣的排放訊息通聯其他珊瑚?這問題至今仍有待探索。
珊瑚對環境變化頗為敏感,18~30。C之間的水溫適合其生長;而由於共生藻是藻類,必須有陽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部份淺海珊瑚多生長在水深三十公尺內左右的深度。根據台灣珊瑚礁學會於2016年所進行的「台灣珊瑚總體檢報告」,生長較為優良的珊瑚主要分布在蘭嶼及綠島、澎湖東嶼坪等地區,這些區域的活珊瑚覆蓋率較佳。
珊瑚對於生存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一旦適合生存的環境遭受破壞,就容易導致共生藻減少或消失使珊瑚的外觀顏色變白此現象即所謂的「白化」。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眾多主要原因為海水溫度上升。當共生藻離開珊瑚時,也意謂著珊瑚處於衰弱狀態,此時共生藻傳遞能量狀態已減弱,協助堆積碳酸鈣的能力也會大幅降低,若環境未改善珊瑚將面臨死亡。但當環境改善後,共生藻就能回復生氣;珊瑚也隨之變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