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北以前是座湖?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

103/08/21 瀏覽次數 43271
2014年高中特招的社會科試題中,出現清領初期來台的郁永河在台北的所見所聞。當年這位文人雅士信筆寫下的《裨海記遊》,竟在三百年後掀起一場台北湖成因的爭議,這場懸而未決的歷史地震謎團,仍待更多證據加以證實。
 
郁永河採磺日記,掀起三百年後湖泊爭議
 
清康熙35年(1696年),中國福建福州火藥庫失火,焚毀火藥50餘萬斤,依規定福州府知府需要補足損失,於是當時作為知府幕僚的郁永河主動請纓前往北台灣採硫,把採硫的旅途過程寫下成為《裨海記遊》,為台灣開發早期相當難得的珍貴史料。
 
1697年,郁永河在經歷過台灣海峽的驚濤駭浪、從台南一路「乘笨車」顛簸北上後,5月終於抵達淡水,並與一名通事張大乘船進入台北盆地。他寫到「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甘答門即為今日關渡,一過狹窄的關渡,一個碧波萬頃的廣闊湖面出現在郁永河眼前,看不到邊際。
 
這座湖,至少淹沒今日的北投、蘆洲、五股、社子島、關渡平原等台北盆地西北部,大小約莫數十平方公里,過去多年來許多學者認為這座「康熙台北湖」是山腳斷層陷落所造成,並指證歷歷。證據包含郁永河同行的通事告訴他:「甲戊(1694年)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顯示三年前發生一場巨震,地表下陷形成湖泊,原本居住在台北盆地的原住民也相繼搬離。
 
此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諸羅縣誌山川總圖》裡,可見台北盆地有個與海相連的湖泊;雍正年間(1723~1734年)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台北盆地更完全浸在水中,這些古地圖都被認為是康熙台北湖存在過的確切證據。
 
繪於1723~1734年間的雍正台灣輿圖,可以看見台北盆地是一片汪洋,被認為是台北湖存在過的證據。(圖/WeThinker)
那麼,能導致數十平方公里陷落成湖的地震有多大呢?郁永河寫到「淺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表示湖面還可看見竹子露出的樹梢,顯示湖泊深約五公尺。地震學家一聽,要能造成地表錯動五公尺,那這地震可能有芮氏規模七,附近只有山腳斷層有能力產生這種規模的地震,因此,山腳斷層很有可能就是形成台北湖的罪魁禍首。
 
地震陷落還是洪水蓄積?
 
然而,對於台北湖的成因,健行科技大學的鄭世楠教授有不同的觀點。首先,1694年大地震,郁永河是唯一的歷史見證人,沒有任何其他記錄文獻佐證。況且,如果真的發生規模七的強震,受災範圍絕不僅有台北盆地一帶,整個北台灣都會有災情,然而郁永河一路往北的路途中,在淡水、南崁、竹塹(今新竹)等地,都沒有相應的災情紀錄或傳聞。
 
不過,如果沒有台北湖,難道郁永河是看到幽靈湖?由於當時值陽曆六月,鄭世楠教授推測台北湖可能是洪水蓄積不退。郁永河到台北前兩個禮拜,曾因大雨被困在牛罵社(台中清水)一個禮拜不得前進,記述「陰霾,大雨,不得行;午後雨止,聞海吼聲,如錢塘怒潮,至夜不息」,大雨連下三日,海浪滔天,很可能是梅雨鋒面或颱風侵襲,這波雨勢帶來的積水不退,或許就是後來所見的台北湖。
 
加上在其他的古地圖中,顯示出完全相反的結果。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與1699~1704年繪製的《康熙台灣輿圖》,兩者皆沒有台北湖的存在,如果1694年的地震真造成台北湖,僅5~10年的時光不可能就把這麼大的湖給填平。而且,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料,並未找到台北湖的地質證據,也因此中央地質調查所對山腳斷層的判斷,仍然為較保守的第二類活動斷層。繪於1723~1734年間的雍正台灣輿圖,可以看見台北盆地是一片汪洋,被認為是台北湖存在過的證據。(圖/WeThinker)
 
1699~1704年繪製的《康熙台灣輿圖》,可以看到台北盆地為陸地。
 不管郁永和當年見到的湖泊是地震陷落還是積水不退,地質學家倒是十分確定台北盆地西緣有條致命的山腳斷層,平均每500~1000年會轟然錯動。台北湖爭議的重要之處,便在於能證明上次山腳斷層錯動是不是1694年。但不論事實真相為何,規模7的地震定會再臨台北,不同的是,郁永河當年人煙罕至的台北盆地,今日聚居千門萬戶,歷史中夢幻般的台北湖,下次出現時鐵定成為夢魘。1699~1704年繪製的《康熙台灣輿圖》,可以看到台北盆地為陸地。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資料來源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7月
  • 原標題:康熙台北湖: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