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幸福的科學與技術:銀髮族幸福的照護

104/05/05 瀏覽次數 17097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慢性病人口也隨之增加。慢性病需要定期生理參數監測,以了解個案疾病控制情況,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醫療支出的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藉由通訊技術與電子化醫療器材的應用,提供人性化與多元化的健康照護服務,已逐漸成為老人照護服務的發展趨勢。網路的普及化、影像數位化及視訊技術發展,使得地域隔閡對於醫療照護的限制越來越少,遠距醫療因此蓬勃發展,得以提供老人或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居家生理監測,達到預防的效果。

幸福與健康

幸福是自古以來人類追求的目標,人人都渴望幸福的生活。幸福並非是一種概念而已,它是可以具體實踐的。

星雲法師在《聽星雲大師談人生》中,強調擁有健康並不代表擁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根基。健康能讓人延年益壽,不但有益個人及家庭,更有益社會與國家。因此,人們常講「健康就是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及社會(社交)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飛利浦健康與優質生活中心為能了解臺灣民眾對於健康與幸福的認知,委託市調公司隨機抽樣臺北、臺中、高雄三大都會地區18~65歲共1,068位民眾,針對國人當前的健康與幸福感做深入調查。該中心用飛利浦指數來測量,包含工作指數、社區指數、身體健康指數、幸福指數、朋友與家庭指數5個面向,並根據其重要性加權計算,以正確檢視影響健康、幸福的因素。

結果發現,臺灣60~65歲民眾的飛利浦指數是59%,高於臺灣民眾整體平均值的54%。就壽命期望值而言,最多民眾希望自己可以活到71~80歲(32%),其次是81~90歲(28%),希望自己活過100歲的比率僅6%。其中60~65歲的臺灣民眾,希望壽命超過81歲的比率是53%,較整體平均值42% 高,顯示臺灣銀髮族較年輕及中壯年族群樂觀。可能的原因是年輕及中壯族群在現今社會中不管是生理或心理健康都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降低了整體健康與幸福感,而臺灣銀髮族的生活反而更為樂觀且樂活。

幸福已成為當今普世價值,幸福照護科技有別於傳統只重視健康照護,大仁科技大學幸福團隊把幸福因子融入照護系統中。有關幸福因子基本上可由happiness的字母分解說明,包括健康(health)、感恩/抗憂鬱(appreciation∕antidepression)、歡樂(pleasure)、熱情(passion)、個別化(individualization)、新奇(novelty)、經濟(economy)、安全(safety)和滿足(satisfaction)。另外,不幸福或痛苦(suffering)因子,包含生病(sick)、不悅(unpleasantness)、害怕(fear)、沮喪(frustration)、急促(emergency)、悔恨(regret)、無知(ignorance)、心胸狹隘(narrow-mind)和貪婪(greed)。

透過幸福智慧照護,例如客製化陪伴產品的開發,可使受照護者減輕恐懼、害怕、沮喪所帶來的不幸福。換言之,把過去從生理層次解決疾病需求的健康照護,融入關懷科技及心理照護,以達到老年人幸福照護的目的。

「在地老化、就地安養」是政府近年來推動幸福銀髮族的重要議題,因而以「幸福照護」為核心,應用資通訊科技與電子化醫療器材提供多元化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滿足現今老人照護服務的需求,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老人的遠距健康照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老年人是指年齡超過65歲者,而65歲以上人口占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就是高齡化社會。在民國82年,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1%,且逐年增加,因此我國已是高齡化社會。高齡化社會是目前所有國家的趨勢,因此老年人的議題會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而研究銀髮族幸福感的議題更是急切與重要。

銀髮族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在整體幸福感上顯著高於健康狀況普通及不好的。Routasalo的研究團隊在 2003和2006年間針對大於74歲的235位獨居老人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社會隔離、孤單和幸福感的減少,可能導致健康惡化,增加醫療服務、醫療成本和死亡率。

在高齡者需自我照顧的目標下,發展高齡者可以自我操作的健康監測系統變得重要。因此,各國紛紛在長期照護領域導入資訊科技,期待提供高齡者在宅醫療及照顧服務,即所謂的遠距照護,以減少醫療支出,且讓高齡者能更人性化、在地化地安度晚年。

隨著人們對於健康的日益重視,健康照護成為新興產業中的一項重要發展方向,要如何運用資訊科技協助人們取得適性化健康照護服務,成為相關產業整合的挑戰。遠距健康照護是一個新興且前途看好的市場,依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統計,2007年全球健康服務產業市場規模約723億美元,2002~2007年市場規模的年度成長率達30% 以上,強化了遠距健康照護醫療器材、資通訊等遠距科技的需求。

在平均餘命延長的情況下,許多高齡者面對慢性病,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時間注意病情及回診追蹤。美國退休人士協會研究顯示,高齡族群面臨醫療照護需求時,有8成的高齡者偏好在家接受醫療照護服務。隨著科技進步,運用科技讓照護更全方位,遠距照護就可以節省醫療成本、減少住院及醫師診療時間,而且透過居家遠距監測系統,除了讓醫護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慢性病者及高齡者的狀況外,更能讓個案對自身健康狀況有更多的了解。

美國許多學者評估病患對居家遠距照護的感受,結果顯示病患多保持正向態度,也認為居家遠距照護能更增進自身的健康,讓醫病關係保持良好。由實際應用與需求可知,對於慢性病高齡者來說,遠距照護可以協助他們處於最好的健康狀態。

臺灣的健康照護產業

我國科技發達,已發展出許多智慧生活產品。健康照護產業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而備受矚目,加上資通訊技術進步,更為醫療裝置開啟了應用大門。不論是個人化照護產品或醫療院所用品都朝向微型化、可攜帶、無線傳輸發展,充分展現行動醫療裝置的特性,期望達到全面健康照護的目的。

行動穿戴式科技是去(2014)年各科技大廠爭相踏入的領域,健身、生理資訊監測、遠距醫療照護等的行動健康醫療裝置,已經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如工研院發表7項行動健康裝置,包括專門照護臺灣地區140萬糖尿病患者的外傷照護穿戴式負壓創傷照護、過敏氣喘兒所需的哮喘偵測器、嬰幼兒生理監測BabyCare,以及成人生理監測的體感手環、安心床墊等,透過全面性的行動式生理監測打造全方位的健康守護。

以成人生理監測的體感手環或手表為例,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品牌的產品,如工研院採用新一代的微型雷達偵測技術,不僅可隔著衣服感測,也不會受佩戴形式或外在光雜訊的影響,更適用於穿戴型生理感測裝置。這技術目前已有心跳感測手環、連續血壓量測手環、疲勞感測與警示裝置等。

過去,智慧健康照護多以專業的醫療照護為主,讓民眾在家裡就可以得到如同醫院等級的服務。國內目前已有多所醫院藉由遠距照護平臺的建置,整合電子病歷、資訊網路與遠距生醫感測技術,並結合醫院醫療照護環境與資源,使病患在出院回到家裡後仍能獲得健康諮詢與持續性的照護,以達到減少病患出院後的疾病復發或因嚴重併發症一再入院的情形,進而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並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結果,無論是住院率、急診返診率、院內感染率的降低,以及民眾健康知識或行為的改變,都達到初步的成果。

李佳芸等人於2008年在臺北市萬華區某國宅社區建立了540位住民基本資料,總平均年齡73.58歲。在資料庫中建置了透過藍芽無線傳輸擷取二合一血糖血壓計量測資料的健康資訊傳輸系統、透過網路服務平臺協助個案或護理人員管理分析健康狀況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以及幫助個案與護理人員直接溝通、諮詢或衛教等的遠距視訊服務系統。這除了可以節省醫療資源外,也讓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受到照護,使銀髮族感到幸福。

未來,若能在雲端系統中建立幸福照護平臺及資料庫,資料庫中的健康資料甚至提供用藥諮詢及服務,可協助社區照護者提供老人個案生理、心理及精神上具科學性及人性化關懷的照護服務。

目前我國遠距健康照護產業尚屬起步階段,大多是小規模試辦。但這產業未來一定有很大的突破與發展,因為有銀髮族強烈需求的推動力、民眾對降低醫療支出與提高照護品質的需求,且目前已有許多良好基礎建設,如監測醫材與網路通訊的發展,再加上政府致力發展網路健康服務政策的配合等。

由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使智慧生活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顛覆了傳統的健康照護觀念。為提供更人性化、更舒適化、更方便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以人為本、融入人性關懷、提升被照護者幸福感的智慧生活科技,將成為未來幸福產業的主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