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從蟲為基」看世界-楊正澤教授

103/04/11 瀏覽次數 4983
「你可不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你與昆蟲之間的緣分?」這是中興大學昆蟲學家楊正澤教授講課時,常問學生的問題。以探索代替解答的互動式演說,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管是數學、環境、歷史人文等等,楊教授都能透過昆蟲來談論多元化的主題。楊教授期望撒下更多的科學種子,讓大家多多認識動物界豐富又多樣的昆蟲資源,並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索方式,培養台灣的「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但是,『昆蟲知識日新月異,資訊氾濫而知識不足的網路世代。』楊教授更希望所有愛好昆蟲的人,要以昆蟲為題材,充滿好奇心,樂於問問題,隨時下載更新科學知識,成為一個『新世代的昆蟲學家』。

對昆蟲熱愛成痴,下班後悠遊昆蟲樂園

「科學家,什麼事情都要記錄!」楊教授述說著自己平時下班回家的路上,喜歡在校園裡晃晃走走,並且隨時用相機或錄音筆來作記錄。「我每次都說我要回去了,結果後來家人打來問怎麼那麼久還沒到?是不是走錯路了?」楊教授笑說自己常常流連忘返的糗事。在校園中遇到昆蟲的樂趣只是獨享就太可惜了,所以楊教授會將記錄的影音上傳到Facebook粉絲專頁「街角遇見蟲」(Meet your Insect Neighbors)來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也商請許多相關專家好友義務擔任互補諮詢的工作,將「街角遇見蟲」提供給聽過他演講的學生,老師及民眾。在演講結束後,平常有問題時能夠有個諮詢的管道,同時也是平時與昆蟲愛好者的交流平台。
 
楊教授到各地演講時,隨身攜帶的昆蟲標本和教學資料。楊教授到各地演講時,隨身攜帶的昆蟲標本和教學資料。
 
楊教授有個大大的黑色登山包,裡頭裝滿了昆蟲標本、教材較具,跟教學有關的影片等等,每場演講總是不辭辛勞背著登山包,期望帶給觀眾豐富的科學內容。如果您想聽鬥蟋蟀的故事,他可以介紹各式鬥蟋蟀的道具,鉅細靡遺地解析蟋蟀打鬥的行為學背景與行為模式,還有祖先利用領域行為鬥蟋蟀的歷史演化。

楊教授還有個百寶箱,他能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各個收藏;古董養蟋蟀金屬盒、葫蘆罐造形的古代蟋蟀音樂盒、還有各式各樣可以模仿蟲鳴鳥叫的道具。甚至是隨地拾來的葉子,果實,種子,楊教授都能夠從中述說大自然的奧秘。

從協助科博館,保育中心策畫昆蟲展,之後於擔任中國生物學會理事長時期,與嘉義大學昆蟲館合作的五年內,在林務局補助下策劃了一系列昆蟲多樣性到科普與媒體科學多場臺灣昆蟲生態與保育研習,並致力於生物教育推廣,舉辦生物學教師與大學教授座談,召開生物教育論壇。在生物科學教育及普及推廣上,曾獲得中國生物學會生物教學獎及傑出研究獎的殊榮,還曾躍上螢幕成為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2-黑龍過江」紀錄片之科學顧問,同時參與演出。
 
「街角遇見蟲」楊正澤教授曾協助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2 - 黑龍過江」影片拍攝。「街角遇見蟲」楊正澤教授曾協助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2 - 黑龍過江」影片拍攝。
 
爾後,又在屏科大植物醫學系剛成立時,擔任第一屆系友會理事長。隨著身分的增加,接觸年輕學子與各級教師得機會也增多,與各界的合作緊鑼密鼓地接踵而來,深感科學教育在考試及競賽之下,學子漸漸失去興趣,老師也無所適從,又苦無諮詢管道。在累積了多年經驗之後,楊教授自102年開始申請科技部科普活動計劃,以爭取更多資源來辦理科普活動,並藉以建立諮詢平台,以期能播下更多的科學種子,培養台灣未來的『新世代昆蟲學家』。

儘管中興大學位於台中市區,楊正澤教授並未讓科普資源獨厚於都會區學校。除了前往非都會區的偏鄉中小學演講外;有感於離島學子的學習需求,因此多次前往金門,與離島學子和居民透過昆蟲來探索生物世界,期望能從中訓練學生們正確的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

「從蟲為基」看世界,演講主題多樣化

「你隨便跟我講一個東西,一、二、三!我都可以把它轉到昆蟲那邊去!」楊教授舉例:「例如環境教育好了,如何由去做環境裡的昆蟲調查,來訂出環境教育指標?」教授講述自己為何能勇於走出研究象牙塔,如此靈活轉變到這個生疏領域,是由於計畫的共同主持人,王瑋龍教授的支持與鼓勵,還有薛丁格撰寫的「What is life」一書中的序言給了他啟發。楊教授曾在李旺龍教授主持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一場『我愛蟋蟀』的演講中,分享該書的序言內容。序言中提及,這位物理學家體認到科學家不該害怕講自己專業以外的事。』。如同大家熟知的「薛丁格貓」,科學具有多面向,具有許多的可能性,不一定有標準答案。所以,楊教授覺得,「不要害怕自己會幹出糗事」,並且強調「多觀察、多問問題」,促使自己多去涉獵其他與昆蟲專業領域有關的知識。

「我愛蟋蟀-『究竟』問題在哪裡?」是楊教授最愛用的演講主題。不同於一般單方面傳授知識的講座模式,楊教授會先在演講主題中留下了伏筆,不讓觀眾先入為主地認定演講的內容。因此,使得聽眾能夠保持十足的好奇心參與,期待能夠與講者互動,反而能使聽眾從演講中收穫更加良多。

除此之外,楊教授還訂定了一系列的昆蟲主題,用字遣詞精心雕琢,例如:「蟲」沒有人愛的昆蟲-蚊蟲色變-登革熱、「蟲」沒有人討厭的昆蟲-蝴蝶不休-翩翩舞等等。以及曾發表在農業世界雜誌討論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的月刊連載(2004-2008年),食衣住行休閒文化的主題,生態系與昆蟲與生物多樣性之旅,還有最受歡迎的「校園昆蟲資源調查」實作課,現在與『田野生物學』課程TFBC結合,帶大家實地勘察走出課本再把知識寫入教科書,讓大家知道昆蟲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塊土地有多麼息息相關。

專業之外再學習,綜覽群書為科教

擔任教職近30年,楊正澤教授回憶起初出茅廬時,惶恐自己何德何能在大學教書。戰戰兢兢教過幾年書後,發現自己雖然投注許多心力,但是學生們的學習成效卻沒有明確改變。於是在教學上開始反思教學的本質,除了不斷傳授專業知識給學生之外,還能做什麼改變呢?於是開始鑽研起有關教育和學習的書籍知識,參加研習,四處請益。

楊教授表示中小學教育未能啟發學生學習『如何問問題』,包括事前自己預設問題,所以學生們對於演講總是安安靜靜地聆聽。因此,他採取互動式演說的方式,強調並引導學生去觀察。鼓勵學生跳脫本位思考,並能主動地追根究柢,實事求是。至於如何引導學生呢?楊教授的特製多功能『名片』,便是很好的講解工具。「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麼?」小小的一張紙卡,楊教授就能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觀察及思考的方法,喚起了原本沉睡的好奇之心,透過重新檢視,描述,這其實不是一張名片而已,因為大家喜歡『唯名論』去定義,用名詞記憶,考專有名詞,因此以為會專有名詞就懂,忽略了自己觀察描述定義,建立自己的思考系統,因此,帶大家由檢視一張名片的內容,放掉名片的定義,進行自我的重新觀察探索,進而以此方式,帶領他們體驗神秘的昆蟲世界。
 
學生手上拿著楊教授的多功能名片探索昆蟲世界。學生手上拿著楊教授的多功能名片探索昆蟲世界。
 
現在的楊教授對於教育學習已能有自己的一套論述;他認為現在的『老師要學會忍耐』,忍住不要急著給學生答案。楊教授提倡「家長放手,老師禁口、學生開口」,如同最近倡導的「反轉教育」,老師應當減少自己的說話時間,多讓學生開口發問,而且家長則是要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學習。「要『做學習問需要一部車子!接著說明,『以四個輪子加韓都鹿(方向盤) - 就是4個W,1個H,就可以自己開車了!』」楊教授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要能對老師給的知識保持存疑,不能不經思考地就全盤接收;套句臺灣地質學家畢慶昌教授指導過他的名言-「信而後疑、疑而後再信、再信再疑」。楊教授認為,這個過程就是科學,以此鼓勵大家雖然科學是try and error 的探索過程,但是try again,thinking again 才是科學的基本精神。希望大家熱愛科學,提昇國民科學素養,達到『科學人人愛,輕鬆又自在』的境界。

註:
[1] 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法語: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以《昆蟲學回憶錄》(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或譯《昆蟲記》)一書留名後世,該書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重要地位,已譯成多種不同語言。現代昆蟲學與動物行為學的先驅,法布爾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聞名,維克多•雨果稱他為「昆蟲世界的荷馬」(d'Homère des insectes)。除了昆蟲,也熱衷研究蕈類,他以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現在只成功保存一半,其他至今仍「下落不明」),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楊正澤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合聘教授
「街角遇見蟲」計畫主持人
e-mail:jtyang@dragon.nchu.edu.tw

1.「街角遇見蟲」FB粉絲團
2. 昆蟲分類學研究室

資料來源
  • 轉載自「科普新村」人物專訪,本系列文章係由科技部補助「辦理科普活動計畫年度成果發表會及成果彙編(ST5)」計畫執行團隊採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