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都市農業:都市農業的發展

107/12/13 瀏覽次數 2946

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都市農業的興起主要是為了解決都市環境惡化的現象,以及都市龐大人口的糧食問題,是一種解決都市問題的農業發展概念。1898年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思想立足於建設城鄉之上,並結合優美環境而成的新型城市,把城市生活的優點與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是都市農業理論的先驅。

 

1919年德國政府制定了「市民農園法」及其發展模式,是都市農業最早的雛型。1935年「都市農業」首次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其定義是「分布在都市工商業和住宅等區域或都市外圍特殊型態的農業」。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Allen Kneese在《日本農業模式》一書中也提出「Urban Agriculture」一詞。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提倡都市農業,並把它定義為:「利用在地資源、採用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在都市或市郊地區生產、加工、銷售食品或相關農產品的農業活動。」

 

與傳統的「鄉村農業」不同,「都市農業」是指在都市市區、郊區等都市經濟圈以內,以「都市農耕、地產地銷、食農教育、美化環境、生態保育、家庭園藝、休閒觀光、養生健康、農業科技體驗、創新就業」等功能目標為內涵,融合「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的農業科技於一體,以因應現代化都市的需求和永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化農業。以下是未來都市農業的十大發展趨勢。

 

有機農業和綠色食品

 

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使用合成化肥或農藥,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的管理系統,大幅減少灌溉用水與施肥頻率,讓土地與河川免於汙染,種植適應當地氣候的原生植物,達到生產低碳自然安全農產品的目標。它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的農業。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使用合成化肥或農藥,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的管理系統。<今的有機農業更結合了傳統農業、創新思維與科學技術,可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維持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因此只要是來自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嚴格的加工程序,全程無汙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就可稱為綠色食品,如產品包裝上有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就可安心購買與享用。 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使用合成化肥或農藥,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的管理系統。

 

設施農業和植物工廠

 

設施農業是利用設施、覆蓋及機械控制,以達到保溫、防暑、防寒、防雨、防蟲、防風、防鳥等目的,運用人為資源及現代化農業技術以大量生產的方式進行作物栽培,提供作物生育空間。即使在冬、夏季不利作物成長的期間,也可利用各種設施提供消費者新鮮的產品,長期而言可降低生產成本。設施農業是利用設施、覆蓋及機械控制,達到保溫、防暑、防寒、防雨、防蟲、防風、防鳥等目的,運用人為資源及現代化農業技術以大量生產的方式進行作物栽培,提供作物生育空間。<物工廠則是在一個固定的栽培場所中,控制水分、肥料並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二氧化碳等條件,在養成的環境下培育、管理,經過適當的時間並有成品輸出,負有「農業工業化、植物生產工廠化」的任務。其優點如: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積、都市建築內可以有農業、可以控制品質及產期、工作環境更為舒適、供應新鮮乾淨的植物、減少連作障礙。設施農業是利用設施、覆蓋及機械控制,達到保溫、防暑、防寒、防雨、防蟲、防風、防鳥等目的,運用人為資源及現代化農業技術以大量生產的方式進行作物栽培,提供作物生育空間。

 

人工地盤綠化

 

人工地盤是指在都市水泥叢林這類的特殊環境中,以各種材質的鋪面和支持結構,進行高密度、立體化的綠化作業,所開創出的廣大人工地平面。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在享受都市化便利之餘,也能享有花草樹木帶來的各種好處。因此,要實施都市綠美化,人工地盤的植栽綠化勢必成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環。

 

綠建築和立體綠化

 

綠建築是在建築生命周期中,從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的一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綠建築評估9大指標是基於「綠建築就是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所發展出來的最簡要的評估體,如生物多樣化指標、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汙水與垃圾改善指標、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都市規畫的不斷發展,都市用地日益緊張,可用於綠化的面積也非常有限,僅靠地面綠化,已很難從根本改善都市日益惡化的環境品質。因此,向空中發展實施立體綠化,將成為今後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家庭園藝和室內綠化

 

家庭園藝是指在城鄉家庭住宅附近及室內進行果蔬、花卉等布置、栽培與管理的農業措施。家庭園藝一般規模較小,卻有其重大意義和特點:家庭園藝是農業和園林的起源基點之一、家庭園藝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庭園與室內綠化成為城鄉園林的重要組成、能提供經濟副產品,實行果蔬花卉等的自給或部分自給。

 

現代人由於生活空間日益狹窄,因此喜歡把自然景觀引入室內,稱為室內綠化。而適合室內的植物對光線需求程度必須比一般植物低,才能短期或長期在室內生長。觀葉植物耐陰的特性可適應室內環境,且葉片造型、色彩鮮明具多樣變化,有些甚至可觀葉又可賞花,因此成為室內布置的新寵。最近很流行的室內淨化空汙,就可選擇耐陰性強且低維管的植物,如黃金葛、黃金虎尾蘭與黃椰子。

 

可食地景

 

可食地景這個名詞可能對許多人來說還覺得很陌生,其實在國外已經形成一股潮流。以往公園綠地只栽種觀賞植物,現在則可種植可食性植栽(如蔬菜、水果、香草及藥用植物),同時兼顧視覺上的觀賞效果,達到綠化環境、節能減碳、教育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建立區域性的食物供給。除在地生產減少運輸排碳外,也可作為天災發生時的緊急糧食。除當食物外,也可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連結社群之間的距離與達到生態教育的意義。在用餐空間種植些美麗植物,食物也感覺好吃多了。綠地與綠色廊道和都市林管理 在用餐空間種植些美麗植物,食物也感覺好吃多了。

 

綠地和道路林蔭形成的綠色廊道,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綠地不但是動植物生長的棲息地,而且藉由連續的綠帶串聯,動植物可以移動和傳播,居住其中的人也能享受到處處有綠意,緩和都市多變的氣候帶來的酷熱與嚴寒,視覺上更是舒適愉悅,對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助益。

 

都市裡的樹木不僅是城市景觀必要的一環,更是都市之肺,可調節溫度和提供新鮮空氣。不幸的是,都市裡的居民對樹木並不了解,常常忽略樹木的重要性。管理單位也常不當管理都市林,走在人行道上常見的是殘枝斷頭的行道樹,辛苦地長在擁擠的樹穴中,覆蓋的土壤是夯實的黃土,使得原本應該欣欣向榮的都市景觀變得死氣沉沉。

 

因此,營造都市林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藉由建構完整水循環、保水的海綿城市,發揮都市林的環境效益,且配合政府綠化的政策,要綠化更要美化,採用科學方法宣導新工法與環保觀念,讓一般民眾能從知樹而愛樹,以達成都市公園化生態城市的願景。

 

生態綠化和生態工法

 

生態綠化是復育一個複雜而組織嚴密的當地自然林,且以人工的方式誘導加速其進行。對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微氣候、環境保護有相當大的幫助,同時可以誘引野生動物、昆蟲的棲息而有助於環境的復育。此外,具建造成本低、維護管理少的好處,很適合工業區緩衝綠帶、沿海防風林、保安林及高速公路邊坡綠化使用。

 

生態工法包含「生態」和「工法」兩個部分。生態是指生物和其生存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工法則是為了生活的安全,在環境中建造土木工程的方法。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永續系統工程設計,都可稱為生態工法。在工法中融入生態的觀念,最重要的就是尊重環境中的各種生物。設計工程時要重視環境中各種生物的生存權利,因此不能採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改變和破壞的工程,進行工程時,最好能夠利用天然的材料。

 

由於自然的生態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各項工程也要考慮這些變化,順應自然的變化來進行。例如整治河川時,最好不要改變原有的河道,並維護水中魚蝦的棲地環境。以某區域或周邊範圍生態系生物與其環境相關性的基本資料調查為基礎,了解生態系內生物與其生存基本要素(如大氣、水、地質、日照、食物鏈等)的依存關係,強調生態系結構的穩定、生態系環境的多樣性,並以生物棲息廊道連續性的創造工法為目標,進行相關的措施及工程。

 

休閒農業

 

21世紀是屬於休閒的世紀,人們越來越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年輕時以健康換取金錢,年老時以金錢換取健康」,這樣的工作模式已被檢討與改進,深知即便賺再多的錢,也換不回壞掉的身體。休閒農業包含了休閒與農業活動,休閒是一種自己本身感覺相對自由的狀態,而能發自內心喜愛且感到值得的行動。而農業活動不再是辛苦的耕作,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與農村地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

 

健康園藝和益康花園

 

美國園藝治療協會給「園藝治療」的定義:透過農業活動,讓參與者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好處。日本園藝療法協會的定義:親近自然、對植物做新的認識,在生活中開始重新發覺事物的「豐富」價值。其次是,發覺身邊存在的植物,增加對於農業活動的參與,作為療癒身心靈的一個手法。

 

大自然的最大特色是,植物是個生命體,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會一直感覺到生命的變化:發新葉、新芽、花開、花落,生生不息。當人們感覺到有個生命需要照顧、呵護的時候,也能增加對自我的肯定。

 

健康園藝利用種植與植物相關的農業活動來改善人的身、心、靈狀況,其對象可以是工作勞累的健康人、高壓力族群、老人、小孩、中輟生、智障者、坐輪椅的肢障者、精神出狀況的精障者等,甚至還可以幫助受創的家暴婦女。活動可分為兩大型式,一種是純觀賞式的景觀療癒,以自然或人造景觀環境組成的元素作為刺激感官的工具。另一種是活動參與型─實際動手參與的體驗型感知,比如說播種、插花、押花、苔球等活動。園藝治療活動是透過植物獲得身、心、靈的放鬆,讓參與者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好處。<康花園(康復花園∕療癒花園)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針對病患或殘疾者的益康花園: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附屬花園;自然風景療養區及療養院、康復中心等療養機構中的花園。另一種是針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的益康花園:感官花園,利用感官刺激來改善人們的壓力、悲傷等消極情緒;紀念花園,有撫慰人們悲傷情緒的功效;居住區或別墅庭院中用於鍛煉、農業操作等活動的花園及開敞空間。 園藝治療活動是透過植物獲得身、心、靈的放鬆,讓參與者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好處。

 

一般人常認為都市裡只有工商業,沒有農業。其實農業與都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都市是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地,大部分的農產品都在都市地區銷售。發展「都市農業」,就是把農業與人、都市和自然的關係做一適度的調和與結合,也就是開創一個平台,讓都市的居民更有機會認識農業、參與農業、體驗農業,進而享受農業。

 

除了可以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滿足對綠色田園生活的嚮往外,市民會更樂意購買在地的新鮮農產品,消費國產農產加工品、手工藝品等,或者到郊區從事農業的休閒觀光、住宿餐飲、體驗參與和環境教育等。因此目前政府所推展的「新農業」應該融入於都市的日常生活中,從家庭、鄰里、社區、學校做起,進而擴散至整個都市與郊區,形成協力作用,以開創田園城市和永續農業的新願景。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8年12月,552期,6 ~ 15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