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青銀少共學 - 林俊宏用科普關懷偏鄉

107/03/02 瀏覽次數 3004

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俊宏,推動科普多年真正是位科普點子王。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俊宏,推動科普多年真正是位科普點子王。

「我嘛西第一次做這個,以後勾想欲參加!」、「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實在足歡喜!」嘉義縣大林鎮上林社區的兩位阿嬤在南華大學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的帶領下,進入與小學孩童互動的科學活動中擔任關主,並與孩子們一起製作科普玩具後興奮地說著。

 

會想到帶著社區退休老人學習製作科普玩具,再讓他們用所學到的東西和孫子輩的孩子互動,這個「爺奶玩科學」的活動背後,發起人是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及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俊宏,「看到嘉義地區隔代教養情況很嚴重,於是我們希望能讓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學會製作科學玩具,藉此和孫子交流感情。」林俊宏說,而這就是他能成為科普點子王當之無愧的主因。

 
用科普解決祖孫的代溝
 

位於嘉義大林鎮的南華大學,放眼望去周遭除了校舍及少數出租的建築外,幾乎多是農田與農舍。原來,身為全台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嘉義,產業結構以務農為主,大量青壯年人口都出外找工作了,導致當地家庭多為隔代教養型態,而隔代教養的代溝落差也使得阿公阿嬤和孫子之間缺乏共通話題的刺激。

 
嘉義大林地區以務農為主,壯年人口大量外移導致隔代教養問題層出不窮。
 
 嘉義大林地區以務農為主,壯年人口大量外移導致隔代教養問題層出不窮。嘉義大林地區以務農為主,壯年人口大量外移導致隔代教養問題層出不窮。
 
看到這樣的現象,林俊宏決定推動一項「青銀少共學」計畫,「這裡是個典型的農村,我們透過科學志工火車頭計畫補助,找了南華大學的學生當志工,訓練老人家學會動手作科普玩具,像是用吹氣撞擊瓶口產生震動的多多笛,或是有白格力定律的空中陀螺等等。」林俊宏說。
 

在過程中,大學志工必須使用阿公阿嬤慣用的語言,而且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將科學知識傳遞出去,這是第一層的轉譯,而阿公阿嬤可藉由重溫年輕時製作古早玩具的技藝學習新的科學知識,帶回家後再以淺白口語教會孫子們,這又是第二層的轉譯,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阿公阿嬤有成就感,也讓孫子們發現原來阿公阿嬤這麼棒,居然會做這些玩具,祖孫間的溝通也會更好。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點子,林俊宏提及是因為帶領學生到社區做服務時,阿公阿嬤在學會做科普玩具後,都會問:「可不可以多給我一兩個,讓我帶回家給孫子玩?」這促使林俊宏去思考:「原來,社區服務也是一個極佳的科學普及途徑。」於是,他準備了半成品的科學包讓阿公阿嬤帶回家去和孩子一起做玩具,同時他也帶領大學志工邀約長輩們再回到營隊中來教導孩子,「後來我發現到,其實小孩子並不缺乏科普活動的刺激,反倒是社區長輩可以藉此與外界有所互動。」他說。

 
 大學志工帶領上林社區長者至中林國小擔任活動關主,進行青銀少一起學科學。大學志工帶領上林社區長者至中林國小擔任活動關主,進行青銀少一起學科學。
 

大學志工帶領上林社區長者至中林國小擔任活動關主,進行青銀少

一起學科學。

 

喚起體內的科普魂

 

當然,青銀少共學計畫只是林俊宏多年來推廣科普計畫的一小環,不過,會走上科普之路,其實也與林俊宏體內的科普魂有關,「其實我從小就很喜歡科學,常流連於科學教育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圓山天文台等科學展覽,而且我也喜歡看科學雜誌如《科學眼》,看了之後也會嘗試自己動手做。」他說。

 

進入聯考的體制後他曾一度忙於應付考試,直到獲得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博士並任教於南華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後,林俊宏才又重拾對環境教育的興趣,並將之展現在教學上,「小時候那種DIY的熱情好像慢慢被喚醒,後來想想,原來這種想要動手做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科學普及的呼喚。」他說。

 

在科普熱情不斷召喚下,目前林俊宏從事的科普範圍極為廣泛,除了想出青銀少共學這樣獨特的點子外,林俊宏也試著將科學知識與環境教育做結合,「像是利用身邊易得的回收物,例如用寶特瓶和氣球做空氣砲、用塑膠珠和寶特瓶做出顯微鏡等,還可以善用廢光碟片、橡皮筋、竹筷等做出各種好玩的科普玩具,就能讓大家用輕鬆的方式接觸科學。」他說。

 

林俊宏每年帶領志工學生前往泰北協助科普教學,圖為協助當地學生製作簡易顯微鏡。林俊宏每年帶領志工學生前往泰北協助科普教學,圖為協助當地學生製作簡易顯微鏡。

 

林俊宏每年帶領志工學生前往泰北協助科普教學,圖為協助當地學生

製作簡易顯微鏡。

 

此外,林俊宏也做了許多科學志工的環境教育訓練,「我在南華大學成立的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其實是起源於想要定期巡守鄰近的葉子寮溪,我們希望能帶領學生觀察及檢測水質,但因為看到公家單位的訓練內容較枯燥,所以我們就將科學知識帶入訓練中,後來還跟嘉義太保麻寮河川巡守隊、梅山大南國小等合作,協助將科普活動融入環境教育之中,讓訓練變得更有趣。」他說。

 

能完成如此多的科普活動,其實南華大學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可說是林俊宏科普路上最大的幫手。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是由一屆又一屆、對科學普及有興趣的學生所組成,這群學生在林俊宏的帶領下,常常發想許多科學活動,例如在張芮熒副隊長帶領下,定期與善化高中合作「科學宅急便」的創意動手玩科學活動,該活動會在善化慶安宮廣場舉辦,同時也巡迴於各國小和社區;而之前發生八仙塵爆事件時,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也即時規劃了模擬塵爆的主題,藉由油桶內打粉的方式,讓現場民眾體會塵爆的可怕,並對環境安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用科學當媒介帶動社區

 

隨著林俊宏和其帶領的環境志工隊愈來愈深入周遭社區,林俊宏也不斷要求學生要思考:「用科學我們還能為偏鄉的社區做些什麼?」。「社區其實是我們實踐的場域,而科學則是我們的工具,在當前偏鄉社區常有在地老化與在地安養的問題,所以我一直要求學生思考,我們科普普及活動要如何能進一步擔任社會教育的角色。」林俊宏說。

 

舉例來說,由於嘉義大林當地有許多家庭外移導致房舍空出,志工隊於取得屋主同意後,會利用房舍進行社區課後輔導,但因為課後輔導需要用到電力,於是林俊宏也嚐試將太陽能電板帶入社區,白天儲電,晚上再運用於課輔,形成了另一種自足的公益綠電。而後,林俊宏又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在附近的大林教養院,協助改掉傳統照明並加裝太陽能電板,解決了龐大的費電問題,另外,為了協助當地農產品找到新出路,林俊宏除幫助當地生產烏殼綠竹筍的農民解決其廢棄的農作物外,也利用竹子製作竹筒槍等產品,幫助農民行銷。

 

林俊宏不僅對在地社區有極大的感情,為了讓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成員有更寬闊的視野,他也在暑假帶領志工團隊前往泰北拜縣海育中學推廣科普,「由於當地有土石流的問題,所以我們的首要之務就是教當地小朋友觀察水質,並且教導他們做防災包,另外我們也用玻璃珠、寶特瓶和手機光源,教導當地孩子製作寶特瓶顯微鏡,且因為當地也是人口外移區,成年人都出外工作,所以我也希望能將環境教育與科普教育帶至當地,讓當地孩子有不一樣的思維。」他說。

 
 林俊宏多年來帶領南華大學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從許多層面推廣科普。林俊宏多年來帶領南華大學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從許多層面推廣科普。
 
林俊宏多年來帶領南華大學Young Green環境志工隊,從許多層面推廣科普。
 

不管是對嘉義在地社區所做的貢獻,還是帶隊前往泰北和當地學生交流,對林俊宏來說,科學普及都是人和人之間破冰的最佳媒介。

 

「科學不用語言,大家動手做,簡簡單單就能讓小朋友或老人家開心。」 林俊宏說,而他以自身科學背景出發帶動學生志工加入,又讓志工關懷的面向擴展到社區和人的身上,這種以人的需求為基礎,用科學為媒介開展人與人的關係,也讓林俊宏在推廣科普領域獨樹一幟,更讓科學普及擴展到不同的層面,他可謂是科普點子王當之無愧!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