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雌雄同體」的昆蟲

102/12/23 瀏覽次數 9252
根據專家統計,動物界約有5~6%物種是雌雄同體。但是,若昆蟲略去不計,這個比率就會上升到30%,因為雌雄同體的昆蟲非常少。昆蟲是動物界物種數量最多的群體,已演化出各色各樣的適應策略,為什麼雌雄同體的物種那麼少?

關於雌雄同體的演化,流行的理論之一是:物種成員散布得彼此不容易相見,因此不容易交配、生殖。但是最近學者也注意到,基因之間的利益衝突也是約束演化可能性的重要因素。例如細胞核內的基因與細胞質內的基因,由於來源不完全相同,因此可能發生利益衝突。有些寄生在細胞中的細菌,只透過一個性別的生殖細胞傳遞基因,會設法影響寄主生殖細胞的性比例。

蜜蜂、螞蟻等膜翅目昆蟲,沒有受精的卵發育成雄性,受精卵發育成雌性。結果,雌性有兩個管道傳遞基因,雄性只有一個管道。因此性比例的控制,就成為兩性戰爭的重要戰場,最後雌性獲勝。但是有利於雄性的突變,有可能扭轉局勢。

昆蟲中,只有半翅目介殼蟲科的3個物種演化出雌雄同體的個體。其中一個物種是吹綿介殼蟲(Icerya purchasi):牠們的雄性非常少,雌性的生殖腺可以生產精子與卵母細胞。過去學者以為牠們與其他雌雄同體的動物一樣。

最近學者才驚訝地發現:雌性介殼蟲的生殖腺中,生產精子的組織是單倍體。也就是說,它們與生產卵母細胞的組織來源不同。專家推測,那些精子組織的前身是以前沒用完的精子,不是雌性體內固有的組織。那些雌性介殼蟲雖然表面符合雌雄同體的定義,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那些介殼蟲原先可能與螞蟻、蜜蜂一樣:沒有受精的卵發育成雄性,受精卵發育成雌性。後來精子演化出一個新的本領,就是侵入女兒胚胎(受精卵發育成的胚胎),以控制女兒的孩子的性比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