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食品安全停看聽:導言

103/07/22 瀏覽次數 10201
1979 年,米糠油事件震驚全台。彰化油脂公司製油過程中,因管線破裂導致多氯聯苯滲入油中,台中惠明盲校師生、多家工廠員工及一般大眾受害。近年,食安問題又捲土重來,自 2010 年塑化劑危機之後,又開始人心惶惶;2013 年食安問題更是一連串爆發,5 月毒澱粉、6 月毒醬油、8 月混充米、10 月黑心油。所有人都在問:「到底還有什麼可以吃?」
 
從農場到餐桌之間,是一條長長的生產鏈。當一株黃豆苗從土壤冒出頭,從土質與灌溉水的好壞、農人如何栽作、防治病蟲害、採收與運送過程、直到最後市場上的標章認證、到食物烹煮前的清洗,甚至,走到源頭的更前方──到底要不要使用基因改造種子呢?每一個步驟,都影響我們吃下肚子裡面的東西。
 
目前,國內的食安問題,離百分之百安全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媒體對於食安的報導,也常過度引起民眾恐慌。
 
例如,蔬果的農藥殘留標準,常以最大殘留容許限量 (MRL) 制定,但並不是吃下超過標準的食物就會立即致病,或危害人體。最大殘留容許限量制定的方式,是只要農藥殘留量在限量標準之內,就算吃一輩子都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然而,農藥施用的危害,不僅是我們吃進的食物,還包括對環境的污染。
 
接下來,我們將訪問食品安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並透過一系列的影像與文字報導,介紹常見的食安問題,希望藉由專業的角度釐清各方面的觀念;也希望可以向民眾介紹為自己把關食安的方法。本專題報導分為五個單元,分別是 「農藥殘留與農藥使用規範」、「蔬果清洗方式」、「基因改造作物」、「有機農業」、 和 「認證與標章」。
 
「農藥殘留與農藥使用規範」單元 ,邀請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馮海東副局長,介紹農藥殘留量的制定方式與其意義、農藥殘留超標可能原因,以及正確使用農藥的方式。農藥依毒性有所分級,但蔬果上的農藥殘留風險,需用另一套邏輯來評估,即每人每日可攝取劑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簡稱 ADI) 與最大殘留容許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簡稱 MRL)。
 
「蔬果清洗方式」 單元,邀請台大昆蟲學系毒理研究室的黃榮南教授,為我們講解蔬果要如何清洗最能減少蔬果的農藥殘留,並解釋其原因由來。他也提倡民眾透過自行清洗、烹調蔬果,以降低攝入殘留農藥的機會。
 
我們也請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為我們介紹 「基因改造作物」 的現況,說明基改食品對動物危害的相關研究,以及簡介《食品衛生管理法》在 2014 年 1 月的修法──未來不論餐廳、散裝等等的基改食品都必須確實標示,並呼籲政府以實際行動替人民做好把關。
 
使用農藥不只有害人體,農藥還會飄散、蒸發或沉降、溢流,汙染空氣、土壤、河川與地下水,所以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呼籲,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與農藥,用有機栽種方式栽種農作物,以保護環境、確保食品安全。所以我們也邀請了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的黃璋如教授,為我們介紹為何選擇「有機農業」的栽種方式,以及提倡大眾以行動支持購買有機商品,支持有機農友。
 
最後,我們邀請長期為消費者把關的消基會董事黃鈺文,來介紹各式各樣的「認證與標章」,解釋不同標章所代表的涵義,呼籲消費者必須睜大眼睛購買具有完整標章的商品。另外他也呼籲政府,對這些標章的認證單位做更嚴密的檢驗,讓用心挑選標章的消費者能有更多的保障。
 
到底生活中有哪些食安陷阱,要怎麼買的安心、吃的安全呢?請參考我們一系列的報導與影音短片。(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電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