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一家公司想把股票上市,方式是委託承銷商代辦上市的業務,由承銷商訂定上市價格,並收取一筆手續費。
財務金融的文獻上發現一般美國的承銷商代辦中小企業上市,為了方便壟斷市場,手續費一律收 7%,而且有所謂的「投資人蜜月期」現象,也就是承銷商預期商品推出上市後,起初的承銷價會低於不久之後依市場力量提升的價格,這種現象通常可讓投資人先撿到便宜。但是,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盧秋玲教授和元智大學財務金融學系陳軒基教授卻發現,不動產類的證券並不在這個規則之下,反而有自己的一套模式。究竟背後暗藏了什麼訊息?經過研究後,解開了這個謎題。
盧教授和陳教授蒐集了 1980 到 1999 年這段期間,美國 197 家不動產投資信託的數據,觀察總成本的變化。他們發現,針對不動產投資信託這項金融商品,承銷商收取的手續費曾在 1980 年拉抬到 8.5%,但也發現,手續費隨著年分不斷下滑,甚至低過一般收取的壟斷價格 7%,最低出現 6% 的手續費。他們也發現,承銷商都把上市的價格定在整數,且直到 90 年代才慢慢出現所謂的「蜜月期」。這個不尋常的現象,過去並沒有人研究,他們想了解這現象背後的原因。
數字會說話,兩位教授在數字的蛛絲馬跡中,發現這種現象源自承銷商的保守心態及市場資訊的不對稱。原來對承銷商來說,不動產還是個新的領域,規模也小。承銷商為了保護自己,在對於新產品資訊不夠充分且不了解時,他們會向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抬高手續費,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把承銷價提高,使得蜜月期消失。但後期隨著機構投資人慢慢進場,蜜月期才慢慢出現。而且也因為不確定性,通常高承銷價是以整數訂定,這是考慮到行銷上的方便,並希望減少投資人的不安。
一般來說,產業發展久了會有固定的模式。盧教授和陳教授研究的不動產證券剛好是新興產品,因此具體描繪出一項新產品上市過程中,市場對其認知的微妙歷程。盧秋玲教授認為,「細究其演變模式,將是國內承銷商有參考價值的寶貴經驗,也提供一般散戶投資 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