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硬碟「肚量」再突破

97/08/04 瀏覽次數 21611
IBM 在 1956 年推出世界上第1款磁碟機「RAMAC」,重達 1 噸,容量只有 5 MB,而且要用到 50 個周長 24 英寸的磁盤。50 年後,商用硬碟機容量有突破性的增加,超過當年 6 萬倍的 320 GB,甚至是 20 萬倍的 1,000 GB硬 碟相繼上市。造就這一波硬碟「肚量革命」的,是硬碟製程技術與相關材料的開發研究。

硬碟內的磁碟片一般是鋁鎂合金或玻璃材質的碟片,碟片上鍍製磁性金屬薄膜。當電腦開啟時,電流讓硬碟磁頭上的線圈產生磁場,改變了磁性薄膜上粒子的排列狀態,這就是資料的寫入。另一方面,磁頭感應到寫入時處理的磁性粒子產生的磁場訊號,就可以讀取磁碟紀錄。2000 年起,清華大學材料系賴志煌教授的研究團隊,開始投入硬碟記錄密度提升的研發,重點是磁碟片上那些厚度比頭髮直徑的 1% 還薄的薄膜層。他們的研究成果已引起國內廠商的興趣,進行產學合作。

賴教授指出,垂直式記錄硬碟的磁碟片上最少分為基板、偏壓層、軟磁層、緩衝層和記錄層 5 個層次。在一般商用硬碟片中,總合起來覆蓋了最少 8 層的「奈米級薄膜」,每層都要選用多種材料混合,其中微量添加物的選用是關鍵所在。

賴教授的團隊透過材料微結構研究及磁性分析,發現薄膜材料從傳統的鈷鉻鉑合金到新型的顆粒式鈷鉻鉑-二氧化矽合金,再選擇適當的製程參數搭配,都會讓硬碟讀寫特性更好。另外,在薄膜添加物的選擇上,賴教授也嘗試在記錄層添加鉑,他發現若控制鉑的添加量,記錄層的讀寫效果可以獲得進一步的改善。

傳統的硬碟片,每個磁性粒子的0與1(S極和N極)都是「平躺」在磁碟圓盤上,叫作「水平式」(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 LMR)寫入技術。隨著記錄密度的增加,水平式記錄因為磁團的體積不斷縮小而喪失熱穩定性,使得記錄密度受到局限,因此世界各大研究團隊開始投入垂直式讀寫(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 PMR)技術的開發。

賴志煌教授指出,2006 年底開始,由於垂直式技術的引入,把磁碟上的金屬粒子以垂直(上下)方式磁化,每個記錄粒子所需的空間減少,記錄資料密度也大舉超越傳統水平式記錄技術的極限。

賴教授表示,從水平式轉換為垂直式技術,硬碟本身外型完全一樣,市面上售價也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研發成本相當高。PMR 技術的硬碟在 2006 年底開始商業化,2007 年起更一躍成為主流配備,國際大廠希捷(Seagate)公司所有的產品幾乎都使用了這項技術。目前儲存密度已經可以達到每平方英寸 100 GB,未來更上看每平方英寸 1 TB。

「其實硬碟很早就採用了奈米技術」,賴教授指著磁碟片上的薄膜說,磁碟片表層的薄膜是材料科學和磁學工程的縮版。50 年來全世界的磁片公司還不到 5 家,原因就是技術門檻太高。「寡占的市場,台灣應該有很大的機會」,賴教授指出,電腦已經是一般普遍的家用品,每年的產值更是倍數成長。未來,賴教授將投入磁碟片中磁性材料濺鍍的靶材研發,應該有機會為台灣打入國際市場。

深度閱讀
  1. 林夢嫻、何建新、賴志煌(民 96)超越兆位元之磁性垂直記錄媒體,科儀新知29(1),50-56。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