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貨櫃一甲子:導論

105/04/11 瀏覽次數 5780
在臺灣提起貨櫃,絕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不光是港口進出的貨櫃船,高速公路上的貨櫃車,許多公路兩旁也有貨櫃改裝的貨櫃屋矗立路旁,連高雄市著名的駁二藝術特區的公共藝術地標,也是由貨櫃而設計。貨櫃,與臺灣人的生活其實很近。但貨櫃船何時出現?與世界及臺灣的經濟有何關聯?大部分的人卻不瞭解。

大家熟悉的貨櫃是一種箱型運輸容器,用來裝運貨物。傳統運輸是直接將貨物放在卡車、船艙或火車內,但貨櫃運輸則是將貨物以貨櫃裝載,如此可以轉換多種運輸工具。貨櫃運用至商業海運僅60年,在1956年4月26日首次航行,但短短一甲子,卻徹底改變世界。

用貨櫃來運東西的構想很早就提出,1801年時,英國安德生博士(Dr. James Anderson)已提出將貨物裝貨櫃運輸的想法。1845年,英國鐵路開始使用載貨車廂,互相交換,視車廂為貨櫃,一般認為這是貨櫃運輸構想的進一步發展。到了1880年,美國試製一艘貨櫃船,在密西西比河進行試驗。

1946年開始,美軍開始研究與貨櫃相同原理的運輸方式,後來在1956年,陸軍與空軍聯合採用全球性軍用貨櫃運輸勤務系統,軍隊運輸後來也是貨櫃運輸能成功的主要推手。在此同時間美國東部各鐵路也開始在鐵路平車上載運汽車半拖車。

但貨櫃正式在運輸界大放異彩的時間卻要從60年前說起,最大關鍵是一位卡車大亨麥克連(Malcom Purcell McLean),他的卡車公司橫跨全美,在他研究如何加強運輸效能時,發現海運及河運的功能一直被低估,於是想要跨足海運,但當時美國法律規定不可同時跨足陸運及海運,最後他毅然放棄已擁有的卡車運輸王國,1955年賣掉他的卡車公司McLean Trucking,用所得款買下泛大西洋油輪公司(Pan Atlantic Tanker Company)。因貨櫃可用於陸上也可以用於海上,乃將公司改名為海陸運輸公司(Sea-Land)。

1956年4月26日,「Ideal-X」輪自美國紐華克港載運了53個35呎貨櫃啟航,該船是麥克連從油輪改裝而來,也開啟貨櫃海運的時代。麥克連第一條定期貨櫃運輸航線開始於1957年,往來於紐約、佛羅里達及德州之間,大西洋航線則於1966年開闢,他更獲得雷根總統頒贈運輸終身成就獎,對國際貨櫃運輸貢獻極大。已於2001年5月25日辭世,得年85。

從海陸運輸公司開始,在這一甲子中,貨櫃運輸可說是席捲了海運界,除了無法用貨櫃裝運的大麥、礦砂、燃料等,幾乎都是採用貨櫃運輸,貨櫃船也越來越大,貨櫃運輸成為世界海運的主軸,也改變了全世界。

在這60年中,世界經濟逐漸進入「全球化」及「世界工廠」,今天在賣場中,可以輕易買到來自於全世界的貨物。而每個人手中的手機,廠牌可能是美國公司,但零組件卻分別來自臺灣、中國、韓國,並在中國製造。這些現象,在60年前幾乎不可能,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貨櫃運輸,貨櫃海運讓運費大幅下降,貨物才得以在全球暢通,生產工廠才能往工資比較便宜的地方移動。這不僅讓跨國企業產品能夠暢行全球,也使得不論在紐約、東京、上海、首爾、臺北,都能夠一起享有及擁有相同的產品,不論好壞,這就是目前世界的風貌,而貨櫃運輸是構成這幅景象最關鍵的鑰匙。

本專題將討論貨櫃海運60年來對於台灣及世界海運所造成的改變及影響,除本文介紹貨櫃海運的誕生及對世界影響外,另有三篇文章,分別針對貨櫃海運所造成港口的影響(貨櫃碼頭及內陸貨櫃集散站)、台灣船商在貨櫃運輸上的創新及貢獻,以及現今貨櫃海運所碰到的挑戰。希望能讓讀者對於貨櫃海運有更深入的瞭解。(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鐘雄|國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名詞解釋

全球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涵蓋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運輸及電信等基礎建設的進步,促使世界各國的貨物、經濟、文化等,得以更快速、便捷的方式相互交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亦促使全球化的影響更加顯著。
 
世界工廠:指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已成為世界市場重要的工業品生產供應基地。具體而言,要成為世界工廠,在製造業領域,不只是少數產品和少數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業群和一系列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