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尼泊爾東部山區發生土石流,將正在公路上行駛的五輛汽車衝下山谷,造成4人死亡,9人失蹤。台灣山區也常發生崩塌、土石流,住在山區、要去登山、旅遊的民眾,知道哪裡是可能發生土石流的地方嗎?土石流是否達到警戒標準,要去哪裡查詢呢?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在我們的生活中普及,應用程式(Application,App)的發展更是蓬勃。什麼是App?凡是包含無線通訊的建置,能夠執行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功能,發揮行動裝置效能的程式,都屬於App。
如果能利用智慧型手機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連的特性,設計適用個人的防災App,警報的時空距離會大幅壓縮,民眾不再需要等待電視新聞或是打開電腦才能夠收到災害預警訊息。
民國10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研發了智慧型手機防災系統,與以往土石流防災資訊重點─土石流警報發布不同,而是藉由無線網路「定位」功能,讓民眾察覺切身的「即時性」資料及「變動性極低」的資料。
氣象資料、土石流警戒發布情形都算是即時性資料,透過無線網路,能夠從土石流應變系統所發布的網路獲取更新。相對的,避難處和潛勢溪流座標等資料可能1年只變動1次,因此事先存放到資料庫以減少下載時間,而App每次啟動時,能自動檢查有無新版資料需要下載。
用智慧型手機下載好防災系統App後,可以做些什麼呢?第一步是搜尋居住環境的災害資料,了解生活周遭有哪些地方是高風險區域,在豪雨來臨時避免靠近。第二步,查看居住位置所歸屬的避難所,平時就能做好避難的心理準備。最後,災害發生時,防災系統會依無線電波定位出的使用者座標位置,即時發布可能威脅使用者的災害警報,並且提示應當採取的措施。
災難無所不在,但資訊也是。將App與防災概念結合,透過智慧型手機傳遞,更能讓民眾正確面對災害,採取適當行動。(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