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太空科技與國家發展(三): 綜合應用

107/06/12 瀏覽次數 3356

1990年代冷戰告終之後,世上的太空強國及其他有意發展自主太空力量的國家都因假想敵人驟然消失,以致在國人面前喪去繼續投入巨額經費發展軍事用途太空科技的正當性。因此,各國不得不將原以軍用為主的太空科技研發與應用政策方向,調整為投入和平目的與民生用途的研發與應用。其中又以人造衛星有關的遠距通訊、地球觀測及定位導航等,為三大應用範疇。

 

地球觀測的觀念與技術可源自人類對登高自可望遠現象的理解與浪漫想望。至於地球觀測衍伸到太空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自然不得不又要重提其之於軍事行動的益處。舉凡軍事行動需要預先蒐集或者截獲即時天候、敵方位置與動態以及我方戰術與戰略優劣態勢等資訊,早期自是透過登高、飛行器(飛機、高空氣球),現在則是透過飛得更高,所以看得更遠的衛星觀測數據來彙整與分析所需資訊。這些情資可以大大增加對戰情的掌握,增加對戰事的勝算,也間接減少接戰人員的傷亡與戰備資產的無謂損失。蒐集敵方資訊的人造衛星需要靠火箭或其他高空投射方式才能入軌運行,入軌後則依靠無線電波訊號來傳遞蒐集的數據資訊。準確、穩定收發安全無線電波訊號,和加密安全的資訊可讓我軍與友軍在第一時刻就所在位置、移動情形與進退方向,保持即時連繫與協調,自然可達預期的戰事與行動效果。

 

當這些原本有助戰事的新進太空科技與應用在冷戰後逐漸開放給傳統太空強國以外的國家供作便利民生的用途之後,先前許多國家制定政策來加持規劃,也逐漸解除過去與純軍事用途連結的限制之後,也有愈來愈多應用在使國民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繁榮富裕,也更永續的應用範疇與項目。簡而述之,大家每日出門必看的氣象、空氣品質指數及紫外線等預報資訊。或者外出移動所需的目標位址、交通路況與路線資訊,乃至與移動安全有關的地震與颱風等天災過後情報等等,都涵蓋在衛星通訊、遙測及定位導航的太空科技與應用服務範疇之中。此外,諸如農、林、漁、牧,乃至金融服務的國民基本生計行業,三大衛星科技的應用服務可以讓農人、伐木業者、漁人與畜牧業者更加準確地掌握天候、地表乾濕度、地面植被、海象與洋流以及魚群出沒處等關鍵因素,更能掌握何時播種、澆水、何處砍伐與重植新苗、出海與否及何處下網,達到事半功倍,增加報酬,附帶還保護環境,兼而達成節能減碳等多功能目標。再者,全球定位導航衛星系統中每枚衛星所酬載的原子鐘,是人類目前研發出最準確的同步計時器。精準的原子鐘為國際金融體系與股市全天不斷的金融交換業務所依靠的,以確保跨國同步金融交換業務的順暢進行。為此,「一日無衛星」對現代人類可能帶來核爆級的災難以及無法補救的嚴重後果,絕非危言聳聽。

 
太空科技與其綜合應用示意圖。(圖片來源:廖立文)太空科技與其綜合應用示意圖。(圖片來源:廖立文)

 

儘管發展太空科技與其綜合應用給各國帶來前述的民生發展福祉,但並非每個國家有意識與有能力可將太空科技與應用服務列入國家發展政策。大多數國家會個別選擇優先發展的項目與有限經費來支持太空科技在民生福利範疇的運用。一般國家仍然以軍事應用為主,並將國家太空政策制定的主導權力保留在軍方與傳統的國家安全治理系統內。高工業化與經濟力強的國家,則以具有經濟利益的發展與應用方向為主。另外,世上絕大多數的國家,既無科技能力研發,也無足夠的基礎設施自行應用上述的三大衛星科技,於是成為太空科技與應用的使用端,成為太空產業與應用服務的市場,或者是成為國際發展合作機構與施予國所援助的受惠國。這個新興的全球太空科技研發、應用與服務的經濟生態體系,打開了過去侷限於戰略軍事同盟國之間的市場框架。

 

此一同時,由於各項科技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貿易、人才與資訊流通的藩籬日漸排除,另有一說是以太空相關科技的研發、應用與服務,協助偏遠落後地區與國家,直接跳躍過去必須興建大型基礎設施的高成本進程,成為最新太空科技應用端與試用場域,加速其國家及地區的發展進程,全球太空經濟生態體系也為此而因應生成。

 

(本文由科技部「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志立/國家太空中心    傅麗玉/國立清華大學

審校:品保組 型管小組/國家太空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