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教育與休閒:全民海洋教育啟航

101/07/06 瀏覽次數 20674
美麗及遼闊的海洋圍繞在我們四周,海域中的魚、蝦、貝類是日常美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蘊藏食鹽、碘、錳、石油等礦物資源的寶庫。地球的氣候變化、物質循環和生態體系的自然運作,也與海洋息息相關。臺灣本島海岸線長約1,300公里,若再加上所屬島嶼,總長度近2,000 公里,是一個十足的海洋國家。

近年來,政府體認到海洋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改變以往從陸看海的思維模式,積極推動海洋教育。行政院於民國90年提出「海洋白皮書」,93年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95年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於96年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97年公布「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及「後期中等教育海洋教育科目課程綱要」,並把海洋教育定為我國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第7個重大議題,確立我國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政策的基礎。100年8月1日,新的課程綱要正式實施,這也是全民海洋教育啟航的日子。

海洋教育學什麼

根據教育部的課程綱要,海洋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涵養全民的海洋通識,營造親海、愛海、知海三種情境,使中小學生成為具有海洋素養的國民,並藉由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五個主軸來全面推行。

親近海洋、不再畏懼海洋或視海洋為阻隔,而多從事如衝浪、沙雕、戲水、獨木舟、帆船、航海等具有刺激、冒險和創意的海洋活動,正是在海島生活的國民所需要的品味與習性。因此,我們要仔細規劃臨海及海上的優良環境與合適的教育場域,讓中小學生可以在不干擾海洋生態的前提下,安全愉快且有品質地親近海洋。

生於斯、長於斯,我們應珍惜海洋的環境,體會海洋之美,學習海洋的廣闊及深沉,成為一個堅毅勇敢,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精神的海洋子民,同時保護海洋不受汙染,永續發展與海洋相關的產業。因此,無論是正式教育中的情意教學、非正式及潛在課程,或是新聞媒體、網路、大眾水族館、博物館及相關公私立機構,都應發展出可以陶冶國民海洋性格及愛護海洋的情境。

海洋深奧難測,海洋的學術非常廣博,舉凡海洋的科學、生物、運輸、文化、經濟、資源等都包括在內。國民雖非需要個個成為海洋專家,但是對於周遭的海洋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此,中小學教育有必要在課堂中教導學生更多的海洋資訊及基礎概念,讓他們具備應有的基本知能。

海洋休閒包含水域休閒、海洋生態旅遊等。例如,國小四年級學生應學會「分享家鄉或鄰近親水活動的樂趣」、國三學生應學會「認識、參與安全的海洋生態旅遊」等15個基本知能。

海洋社會包含海洋經濟、海洋法政等。例如,國小六年級學生應學會「了解國內水產或海洋產業的概況」、高三學生應具備「了解海洋與國防、國家安全的關係」等13個基本知能。

海洋文化包含海洋歷史、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例如,國三學生應「了解臺灣歷史變遷與世界海運發展的關係」、國小二年級學生應「喜愛閱讀並分享海洋故事」、國小四年級學生應學會「欣賞並嘗試以海洋為主題的藝術表現」、國三學生另有「探索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的意義及其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等24個基本知能。

海洋科學包含海洋物理與化學、海洋地理地質、海洋氣象、海洋應用科學等。例如,國小六年級學生應「了解海流的作用、海嘯及潮汐現象對生活與環境的影響」、國小四年級學生應「認識家鄉或鄰近的主要河流或港口」、高三學生應能「探討海洋對臺灣各地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另有「認識船的形式與功能,以及船舶運輸對人類生活的貢獻與影響」等22個基本知能。  

海洋資源包含海洋食品、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例如,國小四年級學生應能「了解生活中的水產食物」、國小二年級學生應「認識常見的水生物」、高三學生應能「評析海洋礦產資源與能源及其經濟價值」、國三學生應有「了解海洋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珍惜生物與非生物資源」等20個基本能力。

老師準備好了嗎

關於教育政策的推動,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小學海洋教育的推動,教師的海洋教育能力自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小學教師對推動海洋教育似乎仍未做好準備。

許多教師即使有意願配合政策實施,但因本身從小的教育就鮮少接觸海洋的素材,正如「海洋教育白皮書」所提及的,以往海洋的素材出現在中小學課本的比率僅占全部教材的3~5%,因此多數教師自認缺乏海洋教育知能,包括海洋領域的專門知識、海洋體驗活動規劃與管理能力、海洋教育課程延伸與發展能力、海洋教育教材與教法等,使得教師在推動上遭遇困境,影響了海洋教育的成效。

正因為教師能力缺乏,有關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需求調查發現,教師認為「海洋相關增能研習或證照培訓」是最重要的需求,其次是「海洋相關專家諮詢」,再次是「海洋相關網站資料」。

因此,師資培育機構應積極規劃及實施海洋教育的師資培訓課程及研習,相關機構應提供人才庫供中小學教師諮詢,研究與實務機構也應設立內容豐富有趣的網站方便中小學教師使用。

教育的資源在哪裡

教育部於97年為落實海洋教育的目標,提出海洋教育四項具體推動策略:

一、設立海洋課程研發中心,研究發展高中職及國中小銜接一貫的海洋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訂國民12歲、15歲及18歲應具備的海洋能力,並納入各級課程綱要中,依各領域的特色訂定合理比率,其總數占國中小課程綱要總數及高中職課程綱要共同核心科目總數各以10%為原則;研訂高中職及國中小教科書有關海洋基本知能審查注意事項;發展高中職及國中小海洋課程教材及教學媒體;進行外國高中職及國中小海洋補充課程教材的比較研究;研訂高中職及國中小學生應具備的海洋能力指標。

二、各級地方行政機關成立專家諮詢輔導團,輔導濱海或位置適中的學校發展具有特色的海洋教育,並成立區域海洋教育核心學校,結合社區各種海洋資源,支援區域內其他學校的海洋教育教學或提供觀摩。

三、規劃充實教師海洋基本知能的培育課程,強化教師「海洋融入教學」的能力,透過職前與在職進修,增進教師的海洋教育素養。

四、各級教育行政機關依相關或增訂獎勵補助辦法,支援各級學校發展具有學校本位特色的海洋教育。

海洋教育是以重大議題融入中小學各領域或各學科的方式來進行,因此除了培養教師有把海洋融入教學領域或科目中的良好設計能力外,提供教師必要的資源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師所能參考使用的教學資源,包含下列幾個方面:

一、既然中小學的海洋教育是以議題融入方式實施,因此無專門的教科書或教師手冊,教師須以各領域或學科中的內容與自己蒐集的資料相互參照來設計教學單元。坊間已有若干海洋相關書籍可供教師運用。

二、親海活動的主要目的在觀賞、研究、學習、教育、運動、休憩等。台灣各地都有豐富的親海場所,包括海洋公園、博物館、海邊溼地、海岸地質公園、砲台、漁港、開放參觀的島嶼、瀑布、峽谷、濱海公園、海洋藝術館、海洋水族館、海洋相關學校等,都是可以讓教師帶領學生親自體驗或參訪來認識海洋、愛護海洋、親近海洋的場所。

三、國外的「橋梁」(bridge)網站有豐富的海洋教育資源,而且相關網站的連結豐富,十分適合中小學教師在海洋或科學教育等教學上的應用。

四、國內的海洋生物博物館、科學博物館、海洋科技博物館等都有因應海洋教育的網站資源。例如,海洋生物博物館是以海洋為主題的科學教育館,特別設立的兒童網站,內容有許多單元,其中的「故事集」,不但故事精采且配有動畫及旁白等,非常生動。

五、由國科會主導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由中央研究院發展的「臺灣漁類」及「台灣貝類的數位典藏」資料庫具有相當的學術性與正確性,可以依學名、魚貝類的外形特徵及分類學方式來查詢魚貝類的基本資料。農委會則建置了「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與「臺灣沿近海海洋生物標本的數位典藏–魚、貝、甲殼類」資料庫。漁業署水產實驗所設立的「水產小百科」,可以看到臺灣常見魚類的豐富資訊。

教育資源中心在哪裡

為了在各級學校推動海洋教育,教育部曾補助臺灣海洋大學負責國高中職教師實施海洋教育的培訓及學分班,也補助屏東教育大學負責國小教師的海洋教育培訓及研習活動,並著手推動教師研習與教材的開發實驗等工作。

各縣市也都設有海洋資源學校,由各校整合縣市的海洋教育資源,提供縣市內各級學校運用,並舉辦研討會。未來,將以跨縣市互補的方式,支援各級學校進行海洋教育的教學活動。

我國海洋教育長期以來未受到重視,一般國民也都活在懼海、畏海與遠離海洋為妙的情境中。海成為生活空間的阻隔,更是淒風苦雨的象徵。如何使國民從由陸看海、懼海、畏海變成親海、愛海更知海,是未來國家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