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想去誠品書店找些書,在二樓展示休閒旅遊書籍的進口處擺著最近的暢銷書,其中一本「台灣祕境溫泉」馬上印入眼簾,趕快拿出手機拍了一張具有歷史紀念性的照片。1月初作者陳柏淳才簽名送我這本書,他在自序中寫道:記得多年前,臺灣的「溫泉法」通過不久,老闆吩咐我在業務有空之餘不妨蒐集溫泉相關資料,說是有備無患,或許將來派得上用場。他所說的老闆就是我,我在這本書的唯一貢獻就是發掘作者的潛力而已;他的書可以擺在誠品大門口,可以知道泡溫泉這項休閒活動在臺灣有多麼的夯!
記得2005年溫泉法開始施行,地質調查所看似與該法沒有甚麼相關,但是就如陳柏淳對於溫泉所做的解釋:「溫泉就是地底下地熱資源顯露於地表上的徵兆」;「地熱資源指自然產生於地底下的熱流體,包括蒸汽、熱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式化學組份。這些熱流體的主要來源是地下岩層孔隙中流動的地下水」。所以,溫泉只是另一種形態的地下水,而且溫泉所賦存的地方,不是在固結岩盤(包含孔隙介質或裂縫介質)中,就是在未固結的沖積層(屬於孔隙介質)中,這些都是屬於水文地質研究的範疇。在溫泉法第五條更清楚規定:溫泉取供事業開發溫泉,應附土地同意使用證明,並擬具經水利技師及應用地質技師或礦業技師簽證之溫泉開發及使用計畫書。所以,地質在溫泉領域也扮演一定程度的專業協助角色。
2002年(溫泉法制定前1年)地質調查所無預警的發布了一份新聞稿「溫泉永續經營與溫泉地質調查」,指出:臺灣地區有128處溫泉徵兆區、至少245家以上的溫泉業者、全國9%以上的泡溫泉人口;估計國人泡溫泉平均每人每次之耗泉量約為250~500公升間,粗估臺灣幾個較具規模、高度開發的溫泉區(如北投、礁溪、烏來),每區每年耗用之溫泉水量約為150萬噸,規模較小者可能也都消耗掉數萬至數十萬噸的溫泉水,溫泉整體累計用水量可能已高達3,000萬噸。當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水利署很快的就提出關切,想瞭解這些數字的可靠性?水量是如何估計出來的?
溫泉,是地熱資源顯露於地表的禮物,但取用無方,就會有枯竭的危機。
大量抽用溫泉水 永續經營是當務之急
時至今日,各項數字只會有增而無減。依據2013年水利署資料,既有業者取得溫泉開發許可者約有379家;至2015年全臺位於非溫泉區而鑽探超過600公尺之溫泉深孔計有98處;宜蘭縣政府參考學術單位對於溫泉永續利用所做的研究,設定礁溪溫泉區每日抽水總量限定為14,326噸,以做為核發溫泉水權量的依據;全省其他28處溫泉區或是非溫泉區,如果已建立起良善的管理,應該會得到較正確的抽用量數據。
國外已經發生因為大量抽用溫泉水,而造成溫泉業者都無水可用的窘況,日本靜岡縣修善寺町的修善寺溫泉,曾發生全部自噴泉枯竭、地下水位下降85公尺、水溫下降11度,差點導致溫泉區關門的例子;日本也曾出現深井經過數年的抽水,因為出水量逐漸減少,而不得不將溫泉水循環使用,以致於造成泡湯客皮膚紅腫的例子。過去發生的負面案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明鏡。
國內開發溫泉的用途已經呈現越來越多樣化,溫泉旅館與溫泉住宅是主要的部分,最近還出現自宅用溫泉、社團供會員用溫泉、停車場與溫泉飯店並存、溫泉辦公室等的開發型態。主管機關一直想不通:國人可以到日本入境隨俗泡較省水的大眾池,為何在國內大家卻都喜歡泡極為耗水的個人池或湯屋?當我們開鑿一口600公尺以上的深井,取得俗稱美人湯的碳酸鹽泉,也許我們應該常常想到:由放射性碳十四及氚定年資料顯示,多數溫泉水都是屬於年紀高達2~3萬年以上古老之化石水,甚至尚沒有測到年齡小於50歲以下的現代水,可見溫泉水之自然補注是非常困難的事。如何留下一些溫泉資源,讓後代子孫也能在辛苦工作之餘享受泡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