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霹靂「水、電、風、光」–能源節約與再生能源

97/04/09 瀏覽次數 14438
臺灣地狹人稠,資源本不豐富,需求又較大,其中尤以能源的需求最為急切。再就整個地球來看,以總量有限的資源應付人類與日俱增的消耗,終有用罄的一天。如何開源節流,已成為當前必須嚴肅面對且刻不容緩的議題。



臺灣本島河川都以中央山脈為主要分水嶺,東西分流入海,各河流都短而陡,河川流量隨降雨迅速漲落,約有 8 成左右雨量集中在 5 至 10 月的夏、秋兩季。在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及河川坡陡流急的自然條件下,水資源設施是以貯蓄或引用水源為主,供民生、工業與農業發展使用。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提供的資料,目前臺灣地區已有 50 座水庫,預估 2036 年的年用水量約為 212 ~ 230 億立方公尺。然而水資源開發勢必對環境帶來衝擊,同時面臨土地取得困難、欠缺優良壩址、開發本益比不高等問題,開源日趨困難,惟節流尚有很大改善空間。因此,除了應加強各種節約用水措施外,更應聯合經營區域性水資源,做好水源調配以提高用水率。

經濟部水利署的「節約用水資訊」網站中,詳實介紹國內外各種節水成功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臺北市立動物園利用文山區多雨特性,在園區內設置各類型近 900 公噸的雨水儲留系統,例如設置共計 15 座、各 200 公升的「埋入式雨撲滿」,以及藉由涼亭、廁所、候車亭的屋頂集雨,經過濾、除蟲卵後,提供園內沖廁、澆灌、清洗獸欄等的用水。並在 2006 年舉辦「雨水公園」特展,使遊客在遊園時能了解雨水的應用。

環球技術學院的「雨、中水二元供水系統」計畫,是以區域性水資源規畫的概念,整合校園全區雨水貯留系統與中水系統,按照校園各種用水使用標的,完整規劃雨水、中水及自來水的使用,充分運用各種水資源。此外,藉由「環境資源教學研究中心」(http://tracer.tit.edu.tw)的環境資源監測系統,分析各種用水特性,以達到節約用水、永續利用的目的。

馬來西亞的沙巴盛行生態旅遊產業,其中最特別的要數蘇考的雨林旅店了。其經營者對於旅店的設計格外用心,如架高的建築以減少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使土壤中棲息的生物得以生存;架設雨水收集設施供應廚房與生活用水;並以太陽能電熱水器提供熱水等。

中國大陸對水資源的使用也頗為用心,如廣州的飯店客房內設有節水造型立牌,以中、英、日文的節水說明提醒房客節約用水。這種做法目前在臺灣也普獲重視,各大飯店多在客房中放置節水立牌。



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估計,台灣各個家庭因使用的電器用品長時間待機,若以 20 項電器估算,每月平均要為待機電器多付 70 元左右的電費。以全國 7 百萬戶家庭計算,等於全臺灣每年必須花費 60 億元來支付待機費。

節約能源除了最簡單的隨手關燈之外,各國也強調綠建築的觀念,即透過省能的建築設計,以及使用具環保取向的複合材料,達到節能的目的。

如奧地利格拉次市(Graz,奧國第三大城市)的 Das Gogers 環保旅館,佔地 50 公頃左右,共有 54 間設計都不相同的客房,斥資達一千萬歐元(換算臺幣約四億元左右)。客房內部有人性化簡潔且具現代感的設施,最特別的是地面下式房間設計,冬季可以保溫,夏季能減少太陽輻射,使室內終年維持均溫。白色牆面和大量採用玻璃的設計用來增加採光,以減少對照明的需求;走廊照明是感應式裝置;利用太陽光電板提供電力,更運用地熱供應熱水。



化石燃料提供全世界約 80% 的能源,然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溫室效應、資源耗竭等負面影響,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而日漸受到重視。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 2002 年的能源供給中,將近 98.6% 仰賴進口,而整體能源中有 89.4% 是化石燃料,10% 是核能。

政府有鑑於能源過於仰賴進口,並為凸顯能源政策的重要性,於 2004 年把原屬經濟部的「能源委員會」改制為「能源局」。並以 2005 年的「能源白皮書」為藍圖,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進行再生能源的研發與推廣應用,規劃如風力、太陽光電、地熱、生質能等示範推廣計畫。

以風力發電而言,臺灣電力公司計畫在全臺興建 2 百餘座風力發電廠,目前完成安裝的風力機組已超過百座。國內其他風力相關的應用案例有高雄市的「旗津風車公園」,是全國第一座觀光、休閒兼環保的風力發電休閒公園。園內 7 座三葉式風車,每日可藉風力發電儲存 7 萬 9 千瓦小時的電能,足夠供應整座公園每天入夜 6 點起至晚上 10 點左右,約 4 小時 20 分鐘的照明需求。

環球技術學院推動的「風光計畫」,利用 5 座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能結合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共計可達 1 萬瓦,可滿足嘉東校區存誠樓B棟 2 至 4 樓走廊的照明需求。



為逐步實現「陽光電城」的計畫,經濟部能源局除持續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推廣,對於購置者補助購置費用 15 ~ 20% 外,也積極推廣太陽光發電示範系統的設置,對設置者至多提供設置費用 50% 的高額補助。相關理論與應用可參考該局的太陽光發電示範系統資訊網。

有關太陽光能的綜合應用,以環球技術學院的「生態旅遊教育暨技術支援中心」(http://ceed.tit.edu.tw)為例,中心的建築是採「多窗風洞」式設計以降低室溫,利用鋁百葉遮陽板避免陽光直射,有效遮陽率約為 52%,並在玻璃窗上使用隔熱式網點貼紙,約可提供 19% 的有效遮陽率。此外,在頂樓設置 1.5 千瓦的太陽光電板,提供池水循環、室內抽風。

付諸行動

「綠」是「環保」的代名詞,其中的「保」是指保育(conservation)和保護(protection),強調的是對資源「合理與適當的利用」。國外學者布蘭基(Sylvie Blangy)的名言:「一個願景如果沒有行動,不過是個夢想;一個行動如果沒有願景,只會虛耗年華;一個願景有了行動,整個世界將因此改變。」

環保行動並非高深的學問,舉凡節約用水、隨手關燈、使用購物袋、環保杯(或餐具)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就如同臺灣推行多年的「垃圾分類」一樣,總要等到環保署在 2006 年 4 月 1 日正式執行第二階段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全國機關、學校、社區及家戶廢棄物若未依「資源」、「廚餘」及「垃圾」分成 3 大類,將被處新臺幣 1,200 ~ 6,000 元的罰鍰時,民眾才會把這件舉手之勞的事當做一件「重要的事」。試問,「垃圾分類」不是早就在各級學校推行,也融入課程與教學中了嗎?

一如某知名品牌手機的行銷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環保教育的成效展現在對環境保護的具體行動力,從「人性」面落實對環境的關懷;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讀者對環保的覺知與行動。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