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銀髮族照護(一):高齡者可以擁有怎樣的理財觀?

107/08/09 瀏覽次數 4665

21世紀是網路騰躍的世代,也是快時尚、極創意且高齡化的時代,不論是否退休,高齡者不應只是鎮日飽食或閒散終日,如此只會引人議論是社會的重大負擔,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如此的世代輕視絕非大家樂見。因此,本文揭櫫當代高齡者應建立的金錢觀及生活態度,循之而為,期待大家做個既時尚又令人敬重的長者,並逐步建構世代之間有尊嚴的高齡社會。

 

當代高齡者應建立適當的金錢觀及生活態度。(圖/種子發)當代高齡者應建立適當的金錢觀及生活態度。(圖/種子發)

 

良好的退休生活:培養投資理財能力、建立人際網絡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於1993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6年的老年人口比率將衝破20%,也就是每5個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成為超高齡社會。最新公布的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是80歲,若把時間拉長至20年,可以發現趨勢一路向上。也就是說,當我們正式退休或來到60歲,隨著醫藥和保健生技的不斷研發精進,屆時的生命表所呈現的數據必定比現在還長。

 

2016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兩位經濟學教授葛瑞騰和史考特指出,人類壽命正以每10年多2歲的速度增加,現在10歲的小朋友未來平均壽命可能超過百歲。他們更提醒,每個人將面臨不同的長壽情境,甚至人生不再只從單1個工作退休,無論是財務、職場或人際關係的經營,都要主動提前規劃,用健康的心態迎接多段式人生。

 

如此的高齡化及少子化的趨勢不只造成家庭人口結構改變,金融需求也會隨之而變。有些長者自我理財,投資買地或儲蓄;有些長者把養老金、退休金交子女管理,兩方「財務共融」,結果常是一體兩面,好的一面是子女把錢善用於父母,但也有子女急於用錢,或一時揮霍而耗盡父母積蓄,這時養兒難防老,反成養老先防兒,實在令人感傷。

 

「高齡社會」一般給人死氣沉沉的直觀印象,年金崩壞、醫療費高漲、長期照護地獄、孤獨死、老後難民、窮鄉僻壤、兩極化社會等,一大串的負面詞彙接踵而來。但是事實上,超高齡社會其實可以更活潑有趣,而且對社會正面效果更大。我們應避免負面思維,正面開朗地向前邁進,但是應如何實際往正面發展推進呢?

 

超高齡社會可以既活潑又有趣,且對社會正面效果更大,但是應如何實際往正面發展推進呢?(圖/Pexels)超高齡社會可以既活潑又有趣,且對社會正面效果更大,但是應如何實際往正面發展推進呢?(圖/Pexels)

 

眾所皆知,要享有安全的老後退休生活,除了充裕的「經濟資本」例如退休金外,還需要良好的「社會資本」,像是人際關係、鄰里網絡。至於人際網絡的支持,也因家庭結構改變而轉趨薄弱。台灣家庭結構萎縮得很快,從1960年代平均一個家庭有5~6人,到目前一家只約3人左右(內政部統計,2016年6月,平均一戶2.77人)。筆者主張,透過投入投資管理,高齡者將逐漸結識與自己的知識力及財富力相當的朋友,經過互動間個性的契合,人際網絡的支持將不匱乏,實是高齡者實踐投資管理的重大優點。

 

投資資產配置法則:投資風險性資產勿超過(100-年齡)%

 

只是近年黑天鵝事件(非預期的重大具衝擊性的經濟負面事件)不斷,全球總體經濟局勢動盪,投資市場跟著波動。投資管理更應該隨年齡調整投資風險屬性,並做好核心與衛星資產配置。全球進入成長停滯的年代,種種變數接踵而來,只有提早準備,才能夠避免自己成為「下流高齡者」(日本語義,非關道德,僅指經濟弱勢的老者),讓後半場人生得以快樂生活、盡情享受退休人生。

 

建議高齡者的核心資產比率(年紀/100)應以定存持有(可分布不同天期的定存單),衛星資產則以投入股市,且以共同基金為對象。多數人並不了解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其實研究證實,風險承擔能力高低的主要關鍵因子是年齡,年齡愈大,資產配置就該愈保守,但是所謂的保守是如何定義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風險性資產的比率不要超過100減去你的年紀,譬如你現在有現金800萬元,你的年紀是65歲,建議投資股市就不要超過280萬。(註:(100-65)× 100% = 35%,800萬 × 35% = 280萬)

 

再者,退休高齡者的心理與社會適應,最重要的是對老化抱持著一種健康的態度,視為人生另一個黃金階段的開始。由於身分地位的轉變與角色的失落,人際互動減少,人際關係日益淡薄,使高齡者常有被遺忘而與社會脫節的感覺。且恐懼喪失權力,缺乏安全感,形成精神上的孤立與心理上的危機感。

 

由於身分地位的轉變與角色的失落,人際互動減少,人際關係日益淡薄,使高齡者常有被遺忘而與社會脫節的感覺。(圖/Pexels)由於身分地位的轉變與角色的失落,人際互動減少,人際關係日益淡薄,使高齡者常有被遺忘而與社會脫節的感覺。(圖/Pexels)

 

社會從來沒教導我們該怎麼變老,或變老之後的生活應該要怎麼過。因為每個人有義務維持自己健康的壽命,這應是一種社會責任,社會更應傳達給年輕人,告訴他們年老後也要很健康,成為「時尚高齡者」,要預防老年症候群的發生、避免成為失能臥床者,不可不知「腦力」、「社會力」與「體力」三者的重要性。

 

社會從來沒教導我們該怎麼變老,或變老之後的生活應該要怎麼過。因為每個人有義務維持自己健康的壽命,這應是一種社會責任,社會更應傳達給年輕人,告訴他們年老後也要很健康,成為「時尚高齡者」,要預防老年症候群的發生、避免成為失能臥床者,不可不知「腦力」、「社會力」與「體力」三者的重要性。

 

依筆者從事投資管理多年的經驗,幸運地經常與十分優秀的資深投資管理專家一起開會,其中令人驚訝的是,筆者認為席間優秀的投資決策者多是高齡資深前輩。這不只是國內的情形,國際間的股神巴菲特,債券天王葛洛斯,投機巨鱷兼慈善家索洛斯不也都是高齡族嗎?

 

因此筆者強調從認識投資管理獲得智慧力,並藉由日常的投資邏輯訓練維持高超的腦力。此外,由於投資資本市場,筆者主張高齡者要走出家門到熟悉的證券商處所,透過人與人的互動參與公共團體,讓人與人之間的回饋得以產生自信與福氣,從而持續營造自己的社會力。

 

至於體力的部分,除了大家熟知的自由保健常識外,長輩們又有多少人能為了運動而運動且持之以恆呢?將心比心,若一星期有五天需到投資處所相聚,互相討論國際產業、財金、利率、油價、政治等影響股市債市的變數,無形中為了看顧自己的資產,會每天興致地閱讀相關刊物,每天有著與好友適度討論甚至辯論的生活,腦力體力絕不會隨著年齡而過度衰退。

 

培養投資管理習慣的好處:可獲利、活化腦力、具娛樂效果、兼顧人際互動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誰人不怕老?怕的是老來失去生命主控權,若能找到自我價值,對人生就有所期待,老年生活要順遂,就從大腦好開始。其實坐著不動,四肢會退化,大腦不動,心智也會退化。研究發現,對生命有主控權的人活得最健康,人必須對生命有所期待,覺得自己還有用才行。

 

她更具體指出,年老時,有伴最重要。說話不只是解悶,還可以大量活化神經迴路。人在說話時,大腦會搜索恰當的詞彙來表達心意;眼睛要去看對方臉上的表情,掌管情緒的大腦還得思考這句話說出來會不會得罪人,這一切都會促使大腦神經元活化,促進腦中血液循環。那個「我還有用」的感覺很重要,人必須感到自己有用,生命才有意義。

 

年老時,有伴最重要。說話不只是解悶,還可以大量活化神經迴路。(圖/種子發)年老時,有伴最重要。說話不只是解悶,還可以大量活化神經迴路。(圖/種子發)

 

當然,活化腦力的樣態很多,筆者只是從一般人鮮少注意的投資管理面,分享社會上許多低調的成功人士他們退而不休的精彩生命。仔細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做好投資管理習性的好處,關心政治經濟甚至全球事務,與人群共同討論,腦力不退化且人際關係互動不停滯,這種善用高齡者晶體智力的實踐,的確是很好的參考。

 

投資研究文獻也指出,股市投資的娛樂效果,在人們投資時即使沒有獲利,仍會令人有快樂及滿足的效應。因此,若投資少部分可運用的資金在穩健型的金融商品上,既可有獲利機會且風險很低具娛樂效果,又兼顧人際互動與活化腦力,為何不考慮呢?

 

人類智慧的增長是「歲月的功勞」,當年歲越長,在數字或記憶方面的能力雖會逐漸衰退,但隨之而來的是最珍貴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晶體智力。因此,上了年紀以後,即使覺得自己常常忘東忘西,也無需悲觀。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垂直統合、瞬間判斷的能力反而會提高。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潛能會隨著年歲增長而變得更發達。

 

此外,高齡者理財首重「保本」,次是「獲利」,千萬不要妄圖發財,因小失大。理財除投入金錢外,尚須投入時間、精力,因此要在適度的範圍內進行,如果耽溺過深,縱使賺得全世界,卻賠了自己的身體,絕對是不值得的。

 

高齡者投資理財重點:首重保本,次求增值

 

高齡者退休後會面臨收入減少的問題,因此如何做好理財規畫更顯重要。高齡者應編製簡單的收支預算表,根據量入為出的原則嚴格控制預算,使支出不致超過收入。

 

先估計自已的財產價值,包括銀行存款、房地產、股票等,以及每月的收入來源,包括月退休金收入、利息或股利收入或子女孝敬金等。再估計退休後每月的費用支出,包括伙食費、水電瓦斯費、電話費、休閒娛樂費、交通費、醫藥費、交際費、稅捐等。每月收支相減後,如有節餘,不可花光,要儲蓄或投資。若每月的收支相減後有赤字,應考慮如何開源節流。

 

退休後的理財,投資時首重保本,次求增值,投機性大,刺激性太強或太累太繁的投資工具,均非所宜。

 

高齡者理財首重「保本」,次是「獲利」。(圖/種子發)高齡者理財首重「保本」,次是「獲利」。(圖/種子發)

 

「健康」、「經濟」與「孤獨」是高齡者「不安」的前三項因素,因此高齡者不會因為儲蓄或資產較為豐富,就花錢如流水。這個年齡層在日常花費上容易思前想後,他們習慣「節儉與節約」,冷靜判斷是否物超所值之後才會下手購買。但是,也有研究指出,高齡者因再次工作而獲得的收入,其花費是較慷慨的。

 

筆者在此強調,若以活絡經濟社會的角度而言,這種花費更有其必要性。因此,若是因為投資理財的穩健收入,就好似再次工作可為人生下半場注入朝氣一樣,透過投資賺取的外快,雖然不一定全都花在自己身上,但有一部分的支出都能讓消費者獲得自我滿足。不論是健康或是經濟考量,讓自己成為工作的主人才是最合理的事情。

 

如此高齡者消費,社會受益明顯,各階層的商家看到會消費且有能力的高齡者,怎會不快樂相迎,歡喜對待呢?又何來世代仇視呢?主要關鍵在於是否讓社會感受到高齡者有用於社會,而非利用社會!因此,有意義的消費,不吝嗇地開銷,但又須顧及開源節流,不要被過分商業化的誇大財務不足廣告詞恐嚇自己的餘生,而是以樂觀及高智力的態度成功地老化,才是現代時尚高齡者應有的風範。

 

深度閱讀

  1. 上野千鶴子(2009)一個人的老後: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楊明綺譯),時報出版。
  2. 瑪希.艾波(2014)安可職涯(范瑋倫譯),好人出版。
  3. 米爾頓.艾茲拉提(2014)晚退休時代(吳書榆譯),三采。
  4. 村田裕之(2015)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黃雅慧譯),經濟新潮社。
資料來源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