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搜救英雄–電子蟑螂

101/11/26 瀏覽次數 14575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iBionics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1種技術,能準確控制蟑螂爬行的方向,期待未來能應用到搜救任務中。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巴扎克和博士候選人拉提夫,設計了1個小型的「背包」,掛在馬達加斯加蟑螂(Gromphadorhina portentosa)的背後。「背包」包含一小塊電路板、無線接收器、電極還有電池,能產生電流,控制蟑螂往左或右。

「其實就跟騎馬一樣,蟑螂在正常情況下爬行,然後我們送電流刺激它的觸角,讓它以為遇到障礙。」巴扎克在接受《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採訪時表示,「因為蟑螂靠觸角來感測障礙,當觸角『撞到』阻礙時,就會往另一個方向移動。」

這項發明在第44屆IEEE國際年會中發表,因為「生化電子蟑螂」能在險惡的地形上巡邏,很適合搜尋災區的受難者,對救災任務將很有幫助。

2012年11月11日 緬甸發生芮氏規模6.8的淺層地震,造成建築物崩塌、災民被困在瓦礫堆中,搜救蟑螂體積小、能感測障礙物,或許能夠幫助這樣的災害搜救。

除了電子蟑螂以外,iBionics實驗室也針對電子蛾進行相同研究,令其可擔任飛行任務。在此之前,2010年柏克萊大學的工程師馬哈.別茲(Michel M. Maharbiz)和早稲田大學的佐藤(Hirotaka Sato)亦在拖瓜塔花金龜(Mecynorrhina torquata)上裝置電子晶片,控制它飛行的方向。

昆蟲的神經系統及行為相對脊椎動物簡單,且電子零件日漸微小,未來可以有更多「蟲機介面」整合的例子及應用,或許各式昆蟲賽博格(Insect Cyborgs) 將在下一場大地震時派上用場。(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