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茲卡病毒

105/03/03 瀏覽次數 4134
從去年底,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我國疾管署就不斷發布關於茲卡(Zika)病毒的警訊。美國CDC除了建議懷孕婦女避免前往疫區外,還呼籲孕婦留意:性行為也是傳播茲卡病毒的管道。

茲卡病毒是1947年在一隻恆河猴身上分離出來的病毒。茲卡是地名,指位於烏干達的一片森林。埃及斑蚊是傳播茲卡病毒的主要媒介。(也是登革熱的病媒。)

去年5月,巴西出現感染茲卡病毒的病例。起先並沒有人特別注意。可是到了10月,巴西衛生部注意到全國已有3,500個小頭症新生兒出生,而過去5年每年只有200例,於是專家懷疑茲卡病毒是元兇。茲卡病毒的感染者大約80%不會發病,即使發病,症狀也很溫和,包括發燒、出疹子。因此對於茲卡病毒與小頭症有關聯的警訊,一開始大家都懷疑。但是證據慢慢出現,例如美國新英格蘭醫學學報(NEJM)在我們大年初三公布的一個個案。

那是一位25歲的歐洲婦女,2013年底到巴西東北部一個大城擔任志願者,2015年2月底懷孕。在第13周,她病了,起先是發燒,然後是嚴重的肌肉、骨骼,以及眼球後方疼痛,全身起斑丘疹、發癢。由於當時茲卡病毒正在她的生活圈裡製造疫情,醫師懷疑她也感染了,但是並沒有為她做病毒篩檢。

她在第28周返回歐洲;第29周做產檢,超音波首次顯示胎兒不正常。同時,她感到胎兒的活動量減少了。第32周,超音波證實胎兒有小頭症,大腦結構不正常,並有多處鈣化,於是孕婦要求終止妊娠。最後,病理學家在胎兒腦中發現了茲卡病毒。

根據巴西公衛機構的統計,去年茲卡疫情爆發後,已出現4,783名疑似小頭症的胎兒。2月初,其中1,113名已完成調查,有404名與茲卡病毒有關聯。

參考資料
  1. Mlakar, J., et al. (2016) 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Microcephaly. NEJM, published on February 10, 2016, at NEJM.org. DOI: 10.1056/NEJMoa1600651.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