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百年糖業:製糖工場的脫胎換骨

95/01/05 瀏覽次數 17289
甘蔗製糖是一個很古老的產業,即使是新式糖廠在臺灣也已有百年歷史。百年老店技術當然純熟,但客觀環境不停變遷,譬如說新的知識、技術和設備陸續出現,應該引用以提高效率,或者是人工短缺,需要推行自動化,又或是因為加入WTO,使得便宜砂糖得以自由進口,如果不求進步,哪能應付排山倒海的競爭壓力?

不自動化不行

早期製糖業是一個高度倚賴技工的產業,製糖技術的傳承,只靠新舊員工的薪傳,加上手腦並用的經驗累積。因此,往年糖廠中優良技工的培育,沒有速成辦法。但工業起飛以後,百業競興,技工的供需突然失衡,技工流動性加大,糖廠難免遭受衝擊,技術呈現凋零狀態,舊思維的培訓辦法,已不足以應付。幸好自動化適時興起,把技術傳承的關鍵轉換成控制系統的因子,於是推動自動化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糖廠自動化分成幾個層次,首先是單一因子,如溫度、液位、流量、酸鹼值等的自動控制,通常採用單一迴路的回饋控制。只需在適當的位置安裝感測器、控制器和閥件等,就可以把控制因子維持在設定的範圍。

其次是數個會相互影響的因子,其控制迴路就複雜多了,有按部就班式的順序控制,也有自動調整設定點的串級控制等。如此這般就可以完成小區域的自動控制,如甘蔗壓搾系統、蔗汁清淨系統、多效蒸發系統等。最後再把類比控制轉換成數位控制,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工作,如電腦煮糖、煮糖排程、蒸氣使用最佳化等。

壓搾平順是好的開始

耙蔗機不如卸蔗臺 甘蔗進廠,第一關是壓搾。首先把甘蔗由臺車卸放在輸送帶上,早期卸蔗靠耙蔗機,用人工操作,耙蔗桿忽伸忽縮,上下左右,不停飛舞,一位師父級操作員,一個鐘頭賣力工作,不過數百公斤。現在一臺卸蔗平臺,只靠一具油壓機,把臺板斜斜頂起、放下,一次起落不過個把分鐘,就把20噸甘蔗傾倒得清潔溜溜。如果安裝幾臺排排坐,只需一個人管理,談笑間每日就可輕鬆處理數萬噸的甘蔗。

壓搾量紀錄像滿月 甘蔗是一車一車地倒,難免成堆成團的,不太均勻。解決辦法是在側輸送帶末端,加裝一道整平機,設定高度限制,甘蔗運送到這裡,凡是超越設限高度的,當頭就是一排刀,絕不寬容。因此進入主輸送帶的甘蔗,大致已經均勻,但為了加強效果,在主輸送帶上再加裝一道整平機,把一些漏網又強出頭的甘蔗整平。甘蔗經過這兩道關卡,蔗床會厚薄穩定,壓搾量紀錄就會像滿月一樣。

馴服碳酸法清淨

碳酸法製糖中的第一段碳酸飽和,本來是使用批式操作,在製程中包含很多人工判斷,因此對熟練技工倚賴頗深。若不幸遇上生手,不僅脫色和清淨效果不佳,連過濾都會發生困難,導致產能降低。解決辦法,是把批式改成連續式,就可以推行自動化,把師父級技工的寶貴經驗,轉換成自動化流程中的控制點。

由批式程序中學習 綜合過去批式操作經驗得知,影響碳酸飽和效果的因子,主要有蔗汁溫度、石灰乳用量和添加方式、攪拌效果、飽和過程中酸鹼值的變化、飽和時間、和終點酸鹼值等。根據這些知識可以設計一套設備,採用以蔗汁流量比例控制石灰乳用量。多點式加灰,可避免發生局部蔗汁過鹼,導致起泡,阻礙碳酸氣吸收;多槽串聯可模擬飽和過程中蔗汁酸鹼值變化;計算適當工作容積,可控制飽和時間等。利用這套系統,任何一位新手,只要按規定操作,都可輕鬆達成任務,不再受資深技工不足的困擾。

節省蒸氣小訣竅-抽用汁汽

糖廠中使用蒸氣的場合很多,大約可分成兩類:一是動力用的高壓蒸氣,如帶動發電機、壓搾機、大型泵等設備所使用的透平機,這類透平機通常都只利用蒸氣中的顯熱,蒸氣高壓高溫進,廢氣低壓低溫出;另一是加熱用的蒸氣,通常是利用蒸氣中的潛熱。

這兩者並不衝突,可以重疊使用,例如高溫高壓蒸氣,先提供給動力設備使用,而後排出的廢氣,再供給加熱。後來更進一步,把多效蒸發罐每效排出來的汁汽,按照溫度的高低,抽出提供不同階段蔗汁加熱使用,這樣可使蒸氣的使用最節省。但溫度過低的汁汽,不方便使用,改善辦法是把整個蒸發系統溫度提高,但是透平機廢氣壓力也勢必跟著提高,為了不讓透平機效率降低,因此鍋爐產生的蒸氣壓力也要隨著升高。

電腦煮糖

煮糖是一項藝術 早期煮糖是一項大規模的批式製程,一罐糖煮下來,短的要耗費二、三小時,長的甚至達十幾小時,這期間要經過十多次進料、濃縮、下種、吃水、開蒸氣、煮緊等步驟。每一次動作的時機、動作種類、動作大小等等,都是靠煮糖技工的眼睛和手指頭觸摸的感覺去做判斷。這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稱它是藝術也不為過。但藝術產品無法量產,而低經濟價值產品,又需要量產以求生存,解決辦法只有推行自動化了。

儀器感測沒有情緒 煮糖程序是把糖液濃度維持在些微過飽和狀態下,讓糖分不斷結晶出來。在整個過程中,經常要根據糖液濃度,採取對應的行動。以往糖液濃度的估計,只靠煮糖技工觸感來判斷,新手實在難以體會。經改採儀器如電導度儀、黏度儀、折射儀等,測定糖液電導度、黏度或折射率,來估算糖液濃度,再現性比手感高,而且可以傳承。

電腦代替人腦 在煮糖過程中設下若干節點,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階段的完成,和下一階段的開始。選擇適當的指標,譬如液位、壓力、時間、濃度等,來判斷是否到達節點,然後根據資深煮糖技工的邏輯思想,擬定反應動作,撰寫成電腦程式,讓電腦取代人腦,執行邏輯判斷,下達執行命令。就這樣測定、判斷、下令、執行、測定、判斷、下令、執行……一點一滴地積成一小段,幾個小段接連成整個煮糖程序。這樣煮糖不僅輕鬆,而且結果也均一化了。

廢棄物處理排放與回收

糖廠像人,每天吃進大量原料,有用的部分消化成產品,不能用的部分則需要定期排出廠外,否則會在廠內累積,把生產線堵死。糖廠裡產生的廢棄物,主要有濾泥、爐灰、煙道氣和廢水。其中濾泥和爐灰,有的可以做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有的則需要空地掩埋。煙道氣由於含有未完全燃燒的炭粒,直接排放會污染附近的環境,因此須先經處理,再予以排放。廢水則因化學需氧量(COD)的值較高,會使下游水中缺氧,也不宜直接排放。

水洗煙道氣 讓煙道氣通過一組篩板,板上維持適當高度的水層,使氣和水充分接觸,可以把炭粒留在水中而除去,這種濕式篩板的除塵效率可達98%。被氣體帶走的水滴,在篩板上方的除霧器中回收,而含炭的煙灰水,經沉澱過濾後,可以循環使用。

兼曝氣聯手消化廢水 糖廠廢水不能隨意排放,因為它的COD值太高,其成分主要是蔗糖,可以採用生物處理有效消除它。生物處理方法很多,但若兼顧成本和效果,兼曝氣法絕對名列前茅。兼曝氣法是前段用兼氣(表層廢水有些溶氧,下層廢水是厭氣發酵),後段用曝氣。對於COD值偏高的廢水,兼氣槽停留時間需要酌量加長,把絕大部分COD消耗掉,因為曝氣槽雖然效率高,畢竟要消耗能量,最好避免增加負擔。

尾水回用 早期工廠少,用水大戶不多,水資源寬裕,當時建廠設計,每噸甘蔗需要15~20噸水,因此工場多靠近河流,以便利取水。後來新興工廠林立,水源嚴重不足,開始限額分配,糖廠用水寬鬆已慣,突然緊縮,難免顧此失彼,焦頭爛額。只好把最大宗用水-冷凝器的尾水,經過冷卻水塔降溫後,回收再用,一下子節省了95%用水,誰說由奢入儉難?

零排放沒有水污染 糖廠經過嚴格減廢後,廢水量可減少到甘蔗量的十分之一,再經兼曝氣處理,其放流水可以摻入冷凝器尾水中,以補充冷卻水塔的飛濺和蒸發損失,最後可以達成零排放境界。既無排放,哪來污染?解決了水荒,又符合環保要求。

化腐朽為神奇 甘蔗榨糖後留下的蔗渣,除當做燃料供給糖廠能源外,通常還有剩餘,最好的利用是做為紙漿廠原料。可是紙漿廠因為污染環境嚴重,不能開工,這些剩餘的蔗渣,就成了垃圾,需要處理。於是把濃廢水,或稱廢醪,噴灑在蔗渣上,經過發酵、翻堆、成熟,就成了很好的有機肥,點石成金 。

糖品家族子孫繁茂

做為人類最愛的甜食原料,它的子孫繁茂,沒有人能全盤清楚。我們熟知的細砂,嚼起來就像砂子那樣地磨牙齒,可是那入口即化的黑糖、以及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的冰糖,給人感覺是截然不同,可也是糖的直系血親,這些又是怎麼做的呢?

入口即化微晶糖 新式糖廠都有結晶罐和分蜜機,生產的是分蜜糖。而舊式糖廠做出來黑黑的、帶有甘蔗風味、入口即化的古早糖,那是含蜜糖,也就是甘蔗汁中的雜質、氣味、營養分等都不分離,留在糖中。

結晶糖和含蜜糖之間的差異,除了純度之外,兩者結晶的過飽和條件也不同。結晶糖是放進糖種,在穩定的過飽和度區域下,讓結晶長大。而含蜜糖則是在更高的過飽和度下,以激動起晶的方式,瞬間產生大量的晶核,並讓晶核產生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把水分蒸乾,所以晶粒微小,團聚成塊,而且蜜和結晶不分離。

揭開冰糖的神祕面紗
 
中醫認為食補要用冰糖,不但燉燕窩要冰糖,紅燒肘子要冰糖,發酵生產水果酒也要用冰糖。好像不用冰糖,就到不了那崇高的境界。但是我們所了解的冰糖,只不過是經由時間的累積,換來晶粒更大、純度更高的糖結晶而已。不過古代要用冰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沒有真空結晶罐,也沒有高速離心機,冰糖是當時工藝技術所能得到最純的結晶糖。現在的冰糖和細砂,在純度上幾乎相同,最大的差異只在晶粒大小,如果說大的結晶格子,會具備某種特殊魔力,那可是匪夷所思了。

冰糖因為晶粒大,所以在堆疊時會有架橋的現象,這使得水果所呼出的微量水氣,可緩慢地溶解冰糖,進而維持整個容器上下都有穩定而適當的糖分,供應微生物發酵所需。相對地,細砂就因為太小,只會全部落到底部,這或許就是水果酒發酵要用冰糖的道理吧!

一線曙光

時過境遷,臺灣脫離農業社會結構已久,人工成本飆升。糖業經營從種蔗到製糖,都需要大量人工。工廠推行自動化,固然可保留製糖技術,也節省了不少人工,但對照農務上的需求,不過杯水車薪,因此國產砂糖成本居高不下,根本無力與低成本生產的進口砂糖競爭。顯然臺灣糖業的黃金時代已經消逝,現在若還想從砂糖產品上獲利,勢將徒勞無功。但一息尚存,怎可輕易放棄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轉個念頭,從能源觀點出發,甘蔗可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吸收太陽光能效率最高的農作物之一。而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數量,又正比於所吸收的太陽能量。因此甘蔗應該是極具競爭能力的能源作物,又是環保的大功臣。若再把砂糖主打為副產品,一種蠻有價值的副產品,這樣臺灣的甘蔗糖業,或許還有它的第二春呢!

在巴西,很早就發展出以甘蔗汁直接發酵生產酒精,並把酒精加入汽油中使用,不僅可以減少石化產品的消耗,又可增加燃燒效率,提高空氣的品質,只是需要有修改汽車引擎和加油系統的配套措施。巴西能,我們應該也能吧。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