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穿著的科技:引言

102/07/09 瀏覽次數 22007
一位產業記者直接了當地提問:「常聽說『紡織是夕陽產業』,您身為其中的一員,有何看法?」對這問題筆者總是回答:「大家都要穿衣服啊!」這是過去習慣的回應,是消極、捍衛式、不具說服力的回覆。「這話可聽三十年了!」筆者一反過往的回應。的的確確!「即將沒落」的產業怎麼會一過就是三十個「前仆後繼」的年頭?

紡織產業這一條生產鏈到底有多長呢?從產業鏈到價值鏈,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形勢,似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運作。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一書的作者Pietra Rivoli博士追溯一件T恤的歷程,從德州的棉花田到中國的成衣廠再回到美國市場,「它」經歷了纖維紡成紗、棉紗織成布、布染了色、經過剪裁、最後縫製成衣與包裝。這漫長的生產履歷剛結束的同時,帶動紡織全球消費市場的活動才正式展開。傳統的產業的演繹一向是漸進式的,或許是因為人類穿戴是一種習慣,或許是基於這條漫長的生產鏈!

本期專題報導內容包含六個主題。〈紡織的科學與美學〉詮釋了穿著的需求,功能靠科學的力量,時尚靠設計內涵,一旦功能遇上時尚,創意激盪一發不可收拾;〈紡織工業日新月異〉指出棉紗的需求催化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娓娓道出紡織的近代歷史;〈機能性紡織品〉闡述了淋漓盡致的「機能」設計,多面向考量「人」需求的機能—兼顧「環境」影響的機能、所形成「穿著」的機能;〈產業用紡織品〉敘述從生活消費市場的基礎延伸應用到產業需求的市場;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紡織品〉說明伴隨科技產業而來的新型態的紡織品;未來紡織的夢該怎麼走,看〈創新匪類的未來紡織〉就知道。

全球前仆後繼的紡織產業景況下,造就了無數如《隱形冠軍》(作者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中所說的中小企業:「他們專注不求大,專注深耕一個利基市場,再逐步開展全球市場,不輕易多角化。」

經濟部也依這精神,嚴選臺灣十大「隱形冠軍」,其中「佰龍機械公司」是世界前三大針織機械製造廠,也是全球最大的圓編針織機械廠。佰龍機械除了擁有國內外數百項專利外,也以自創品牌PAILUNG行銷全球七十餘國。他們求穩不追快,對高風險槓桿沒興趣,正如《商業週刊》第1267期的紡織封面故事所述–鐵皮屋下的奇兵。

GORE-TEX®(戈爾特斯)堪稱紡織界的Intel Inside®,這項商品36歲了,產品的生命力仍然旺盛;LYCRA®(萊卡®)彈性纖維這項商品邁入第53歲。這兩項商品都由211歲的企業DuPont(杜邦)所創造,正是「願十年磨一劍、一劍可抵百年用」。日本最長壽的企業金剛組(建築公司)至少活了1,430歲,是令人尊敬的傳統產業創新標竿,可以說長尾(long tail)的商品是企業久續的根本。

在《一千年的志氣》一書(作者野村進(Susumu Nomura))中歸納了一個道理:「企業沒有志氣,不足以久續。」用龜兔競賽來比喻,產業競速讓龜兔互有輸贏,而傳統紡織產業的創新正進入集體協作的階段,正如第四次的龜兔賽跑—龜兔合作一起跑到終點。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