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糧食(三):農地復耕迎戰糧食危機 水梯田種出農業希望

102/07/31 瀏覽次數 18575
新聞報導

3月春耕時分,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裡,阿美族人正在梯田插秧播種,海風吹來,稻農彼此提醒:「不能用藥喔,這是有打契約的!」因為大型農機具在梯田容易「翻跟斗」,他們親手翻耕、插秧與收割,田間的蛙鳴此起彼落,彷彿人間桃花源。很難想像,3年前這裡曾經是荒蕪的農地,如今這片全世界罕見的臨海水梯田開始復耕,也長出了希望。

港口部落的水梯田,是全台復耕農地的縮影。近年來,在糧食危機的風暴下,台灣農業出現復甦的跡象。原本荒廢的農業慢慢培養生機,各地的休耕地逐漸復耕,其中水梯田的復育,不僅讓土地重新耕作,也找到了當地農業的力量,農村多了活力。

過去農政單位推動休耕政策,2004年時,休耕面積高達23萬9863公頃,一度超越當年稻作種植面積,近年來,休耕面積慢慢復甦,不僅恢復耕作稻米,農民也轉作其他農作物,包括飼料玉米等。農委會糧食產業組長蘇宗振說,全台農民復耕或轉作以花蓮農民最為積極,大多重新種植最熟悉的水稻,至於西部的台南、嘉義、桃園等休耕大縣,也有不少面積復耕或轉作,以轉作飼料玉米、牧草、青稞玉米最大宗。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也觀察說,隨著糧食安全與環境意識抬頭,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安全的農產品,台灣農田有復耕趨勢,復耕方式注重生產與生態價值,尤其復耕水梯田也有友善環境的效果。

時代的變遷,農業的沒落,各地的水耕梯田逐漸廢耕,出現陸化現象,破壞濕地生態,同時衝擊山地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與梯田文化等。2000年,水耕梯田的復耕出現了曙光。在生態工法基金會帶動下,新北市八煙聚落的居民重新引水,恢復水梯田生機。隔年,農委會林務局啟動「水梯田計畫」,補助經費恢復水梯田景觀與聚落文化,協助當地開發特色產業。

復耕水梯田的計畫,慢慢延伸到花蓮港口部落、新北市貢寮與三芝等地。

港口部落族人舒米‧如妮是復育水梯田的靈魂人物,在林務局的協助下,舒米成功說服當地68戶居民與部落耆老,復耕土地。阿美族人同心合力挖掘1條長達4公里的溝圳,引水入田。有了水,也有了米, 港口部落的「海稻米」打響了名號。

望著綿延六公頃的金黃稻浪隨風起舞,舒米說:「這一刻,我們足足等了30年。」為了見證這段找回水梯田的故事,舒米的兒子王亞梵放下都市的工作,返鄉拍攝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引起網路的迴響,也帶來了觀光人潮。

鏡頭拉到新北市貢寮的「田寮洋」梯田,一群七、八十歲老農彎腰耕作,用盡心力復耕1.6公頃的農地,感動了當地的一家知名餅店,願意以高於政府收購價格的兩倍購買稻米,製成「和禾米香」,一舉入選新北市特色伴手禮,創造百萬元的產值。

目前全台水梯田復耕面積多達12公頃,超過50戶農戶耕作,不僅找回水梯田的原貌,復育生態環境,也喚回人們對鄉土的記憶,連日本農夫都專程組團來台參訪。

復耕農地的力量在各地開展,也成了迎戰糧食危機的生力軍。只是,這股力量還很微弱,需要社會的共同支持。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實施超過27年的休耕制度,花費100億在休耕補助,結果是造成國內糧食自給率下滑至30%左右,處於過低的狀態。從農業生產的角度,長期休耕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休耕土地孳生害蟲也會影響臨近田地的農作生產質量,負面影響巨大。

過去台灣的糧食可以仰賴進口,讓糧食自給率不足的情況不成問題。然而根據科學家預估,全球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全球氣候,極端氣候更將造成糧食生產出現短缺,預料未來不免發生各國搶糧情況,這將造成如台灣這樣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面臨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因此近年來農委會開始積極推動復耕政策。2012年農委會正式宣布實施「活化休耕農地計畫」,將休耕補助由原來的一年兩期降為一年一期,鼓勵農民種植作物,以及提供離農獎勵金,讓無力耕種的農民能將土地出租給佃農進行耕作,希望藉此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地復耕首先將面臨水資源缺乏問題,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去台灣用水政策是工業優先,復耕梯水田僅占12公頃,對於水資源分配影響不大。但未來政策計畫若要復耕20萬公頃農田,將需要大量的農業用水。如何避免農工爭水問題,勢必是復耕政策推行首先會遭遇的挑戰。(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