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鼓勵綠能作物恐造成美國大草原消失

102/12/02 瀏覽次數 7529
新聞報導

橫跨美國達科他和內布拉斯州的北美大平原,已有超過一百萬英畝田地改種玉米,造成玉米田擴張如此急速,原因之一是美國的綠能政策。石油公司必須混合數十億加崙的玉米乙醇,才能生產符合綠能政策獎勵的汽油。

綠能政策原意是為減緩全球暖化,由於需要大量玉米乙醇,使得農民紛紛種植玉米,雖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但農作型態的轉變,卻造成生態破壞。正因為耕種這些未開發的草地,釋出原本安定封存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加劇。種植生質作物使用農藥或其他化工原料,也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地。

美聯社引用衛星資料指出,美國推動綠能政策後,由於需要大量玉米乙醇來生產合乎環保標準的汽油,已導致超過1200萬英畝的綠地消失;內布拉斯加州至少已失去83萬英畝草地,面積超過紐約市、洛杉磯和達拉斯的總和。對於日益惡化的環境生態,任職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卡克斯(Crag Cox)指出,「雖然樂意看到農夫賺錢,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路。如果我們發現造成土地日益惡化,就該停止這種生產形態並加強生態維護。」

玉米價格自2007年國會通過綠能政策,迄今已翻漲2倍,不但使農民收入增加,也使一些小鎮經濟復甦。例如達科他南方的羅斯科(Roscoe)小鎮,居民只有324人,但小鎮因為玉米乙醇的收入,得以讓鎮上的學校、餐廳、銀行、雜貨店和大型農用機械賣店得以生存。

農業設備經銷商柯雷‧羅傑斯(Kaleb Rodgers)認為玉米乙醇是非常好的東西,但南達科他草原聯盟(South Dakota Grasslands Coalition)會長金‧福爾施蒂西(Jim Faulstich)指出,國家的乙醇和作物保險政策造成土地使用形態轉變,而大部分土地並不適合種植作物。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2000年,世界各國開始加速發展生質酒精,希望植物經由微生物發酵,將醣分轉化成生質酒精(乙醇)以作為汽油的替代品。玉米是最主要的生質酒精原料,美國更是全球主要的生產國。在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化石燃料高價的時代,美國前總統布希任內簽署綠能法案,希望未來全美能減少20%的汽油使用量;2007年啟動生質燃料研究計畫,積極發展生質酒精的生產製造和使用。

生質燃料是一種比汽油環保且經濟的能源,因此是重點發展的綠能產業。汽車引擎可以不經過改造即可使用生質酒精,且酒精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能經由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氧氣,大大降低空氣汙染。

美國將年產40%的玉米用來生產生質酒精引來浪費糧食的批評,2012年聯合國即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關注此一問題能源發展政策引發糧食價格上漲,加上大量開發土地種植玉米的負面影響,總體評估下來,恐會降低生質能源發展可保護環境的立意。(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