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颶風過後,紐約市重啟海堤計畫

101/10/09 瀏覽次數 14634
新聞報導

早在2011年艾琳颶風造成紐約市大水災的前兩年,曾有100名科學家及工程師齊聚開會,並提出了1個大膽的建議—興建1條可移動式的海岸堤防防衛紐約市,以免未來再受到颶風引發大浪的侵襲。

原本認為這方法不切實際,州議員李查葛特福來德(Richard Gottfried)在見識到艾琳颶風的威力後,改變立場支持這項構想。他跟參議員湯馬仕‧杜恩(Thomas Duane)以及其他社區團體開始對紐約市政部門施壓,要求評估興建海堤的可行性。

2011年艾琳颶風地鐵關閉、37萬人遭緊急疏散,群眾更憂心水災會癱瘓美國的金融。支持海堤計畫的人認為,保護紐約市免於威脅是迫在眉梢。不過,一些專家相信,紐約市應聚焦在更適度、立即的預防措施,以降低來自颶風、大浪所引發的潛在危害。

支持海堤計畫者說,建造海堤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科學家與工程師認為,這樣反而會製造民眾安全的錯覺。同時也引發環境與社會不公的問題,像是在3處重要地區建構要價不斐的海堤,藉以保護曼哈頓、4個外圍自治市鎮與紐澤西州,但布魯克林與皇后區一帶比較脆弱的地區則不被包括在內。

專家預估,紐約市未來遭遇到的颶風強度,如果像1938年橫掃長島附近的新英格蘭颶風(New England Hurricane)一樣的話,那將面臨25呎高的大浪,同時有3百萬人必須撤離。更嚴重的是,估計在全球暖化下,本世紀末海平面將會上升4.5英尺,這會使紐約市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

市長辦公室長期規劃暨永續發展辦公室副執行長佛萊德(Adam Freed)說,「沒有1種方案可以解決我們面對的風險,況且我們也並非只面對1種風險。」紐約市還須面對熱浪、更強的暴風雨,以及其他全球暖化問題。因此,勢必須要有一整套預防策略。

稍早,市議會通過1項提案,將擴編氣候變遷任務小組的規模,以利於他們進一步研究未來熱浪、暴風和大水患對紐約市可能造成的影響。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不僅是紐約市,台灣同樣年年面臨風災、如何防災卻爭執不休的問題。這則新聞強調,要擬定完整的防災策略,必先釐清全球暖化與颶風的關係。究竟全球暖化如何影響颶風的強度和頻率?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的關係?國內知名的颱風研究專家、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在〈颱風是否隨全球暖化而躍舞?〉一文中,從2005 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及《自然》(nature)的3篇研究來說明,雖然3位重要的科學家提出了證據,認為過去30年來,隨著全球溫度上升,大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暴風強度與頻率都有相應的增加,但吳教授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能直接證明,颶風變多、加劇是全球暖化造成。吳俊傑認為,科學家必須分析更長期的資料,來說明颶風變化跟全球暖化的關係,同時也要以更直接的方式來評估颶風的強度與頻率,如此才能說明颶風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林傳堯|中研院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年8月24日東京訊/記者Jannifer Peltz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