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到飛行器
代達洛斯(Daedalus)是雅典最偉大的工匠、建築師。他為了逃出克里特島,以麻繩、蠟固定住羽毛,發明了飛翼。他與兒子依卡羅斯(Icarus)套上飛翼,一齊飛上藍天。但是,依卡羅斯忘記了父親的叮嚀,直上九宵,迎向太陽。結果蠟融翼折,依卡羅斯墜入大洋溺死。
這個神話反映的是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與恐懼。
不過,在人類歷史上,夢想與恐懼的角力總是由夢想勝出。到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前夕,載人氣球激發的熱情,我們簡直難以理解。例如這則巴黎報紙上的新聞:
這個時刻筆墨難以形容:婦女眼中噙著淚水;一般民眾向天空伸出雙臂,什麼聲音都發不出;氣球上的人,在天上向大家揮手,並歡樂地大叫……你的眼睛追隨著他們,你向他們說話,好像他們聽得見,恐懼的感覺退潮,驚奇的感覺興起。除了「老天,這太美了!」還能說什麼?堂皇的軍樂響起,焰火彰顯他們的榮耀。(——1784年1月31日)
航空科學在這時萌芽,再適當也不過了。1799年,英格蘭的凱利(George Cayley, 1773-1857)已經將現代飛機的基本規格制定出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用固定機翼,放棄代達洛斯仿製鳥翼的想法。1853年,凱利製造了一架滑翔機,完成了人類航空史上第一次載人飛行。
可是直到19世紀末,似乎只有騙子、瘋子、熱心的外行人才對製造「飛行器」感興趣,肯下工夫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反而不多。理由有三:第一、缺乏輕便的動力來源。當時的蒸汽引擎與瓦斯引擎體積都太大了,不實用。第二、飛行的科學尚在雛形。第三、因為工程師與科學家認為,比空氣還重的航空器是飛不起來的,所以沒有經濟或軍事的動機從事研發。
巴西人山佗度芒與萊特兄弟
等到燃燒石油產品的引擎問世後,第一個障礙就不存在了,於是對飛行器感興趣的人開始多了。法國巴黎還成立了航空俱樂部,設立獎項,鼓勵研發。1901年,有一個獎頒給了巴西人山佗度芒(Alberto Santos-Dumont, 1873-1932)。當時美國的《科學的美國人》評論道:
法國航空俱樂部德區獎(Deu-tsch prize)評審委員會於11月4日決議由山佗度芒獲獎(12萬5千法郎)。他在10月9日以引擎推動氣球成功地繞巴黎艾菲爾鐵塔一圈。雖然山佗度芒先生的表演很精采,但不見得有重大價值。他展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位技術純熟的航空士,駕駛一個昂貴而複雜的物事,在有利的條件下,從一定點起飛,可以在天上轉個圈再飛回來,沒死。這件事也許令人高興,並不代表朝向實用航空的具體進展。所有航空飛行的方案,若要有商業價值,也許必須放棄「操控升空氣球」的點子,以嚴格的機械性機制取代。
這位評論人真是一針見血,但是他也許還不知道,萊特兄弟當時正在研發飛機。1903年12月17日,他們的飛機終於試飛成功。
萊特兄弟非常有生意頭腦,他們試飛成功後並未立即發布新聞、搞宣傳,反而忙著申請專利,並寫信向美國軍方與外國政府、名流兜售「飛行機器」。
可是,萊特兄弟沒有傲人學歷,高中都沒念完,「只是自行車製造商罷了」,因此無人理會。直到1907年底,才有美國陸軍通訊單位訂購了一架,次年一位法國商人訂購了另一架。
歐洲人對美國有人發明飛機的消息一開始就疑信相參。部分原因當然是萊特兄弟從未公開試飛的緣故。1904年,山佗度芒到美國參觀聖路易博覽會,遇見萊特兄弟自行車廠的機械工程師,才知道一些萊特兄弟在1903年、1904年試飛的實情。
山佗度芒回到巴黎後,立即開始嘗試製造「比空氣還重的航空器」。起先他想製造直升機,不過失敗了。1906年,他著手製造飛機,10月23日在巴黎近郊公開試飛,以50匹馬力的特製引擎使飛機「跳」過了60公尺,再度贏得航空俱樂部3,000法郎的飛行獎——頒給首次飛過25公尺的人。
山佗度芒對飛機做了一些修改之後,11月12日再度公開表演。那一天他駕機飛了6次,成績一次比一次好。最後,他可以在21秒鐘內飛行220公尺,飛行高度5公尺。山佗度芒又贏得航空俱樂部1500法郎的飛行獎——頒給首次飛過100公尺的人。
比起萊特兄弟這時的成就,山佗度芒的成績實在微不足道,但是巴黎人直到1908年8月8日才有緣見識到萊特的飛機。
那一天是哥哥威爾布(Wilbur Wright, 1867-1912)出場。巴黎人只見過以「秒」計算的「飛行」,從未想到落後的美國人在天上飛的時間,居然是以分鐘,甚至小時做單位。威爾布.萊特可說乘著疑雲而來,載著榮耀而返。
法國航空家布雷修的登場
不過,這時巴黎有位航空家已經快要後來居上了,他就是布雷修(Louis Bleriot, 1872-1936)。布雷修受過完整教育,大學畢業後以製造汽車車燈開創了事業,從30歲起致力於飛機的研發。
1908年6月29日,布雷修一次飛行了700公尺,贏得航空俱樂部的飛行獎——頒給飛過200公尺的人。7月4日,他的飛機一次可以飛行8分24秒。10月21日(威爾布.萊特風靡巴黎之後),布雷修的成績是在6分40秒內飛了7公里。
布雷修繼續改良他的飛機,最後在1909年1月推出「布雷修XI」型單翼機。不過,他也快要傾家蕩產了。哪裡知道這年英國倫敦的《每日郵報》懸賞1000英鎊,頒給第一位駕機飛越英吉利海峽的人。
英吉利海峽寬35公里,布雷修的飛機一次飛行從未超過20分鐘。但他知道這是他孤注一擲的機會。
布雷修有兩位競爭者。一位是住在法國的英國人拉森(Hubert Lathan)。由於他在海峽兩岸都有人加油,因此奪標呼聲極高。另一位是俄國貴族藍柏特(Charles de Lambert),曾在萊特兄弟開設的飛行學校受訓。1909年7月,這三人都來到法國的加萊海岸。拉森首先抵達,19日起飛,才十幾公里引擎就故障了,迫降海上。而藍柏特在試飛時,因為飛機墜落而受傷,只好退出。
布雷修試飛時也因為輸油管破裂而燒傷,但是他堅持下去。25日拂曉時分,他瘸著腿登機、冒著強風起飛了。拉森的陣營起先不以為意,以為他只是試飛,等到發現布雷修「玩真的」之後,已經追不上了。布雷修沒有指南針,無人領航,仍然能夠在40分鐘之後順利降落英國多佛近郊,真是幸運。拉森4天之後再度嘗試,還是因為引擎故障而落海。
布雷修的成功立即轟動世界。英國方面的評論,有一句最值得玩味:
英國再也無法遺世獨立了。
其實,世上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遺世獨立了,不只是英國。布雷修在航空史上創下的紀錄並不是最驚人的。他飛越英吉利海峽「只」花了40分鐘,比萊特兄弟的紀錄差遠了。可是世人在意的是英吉利海峽的象徵意義-國界。
飛機能夠穿過國界,「地球村」才成為人類可以想像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