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金屬製造新技術:輕結構膠合技術

95/04/10 瀏覽次數 12011
遠在四、五千年以前,中東地區的居民就已懂得應用石漆(即瀝青)作黏著之用。而在三千五百三十多年前,埃及地區身為奴隸的一位猶太婦人,為了逃避法老王屠殺猶太男嬰,把初生約3個月的男嬰,置於蒲草製成的箱子內,塗抹瀝青及柏油以黏合蒲草,並使其具防水作用,放在尼羅河岸邊,結果被法老王的公主所救,領養為兒子。這名嬰孩就是日後帶領猶太人出埃及過紅海,大名鼎鼎的猶太民族英雄-摩西。

想不到,原來膠合技術應用的歷史如此久遠。更想不到,一個不甚起眼的膠合技術,竟對一個民族的興衰起了如此關鍵性的作用。

膠合技術雖然起源甚早,但膠合劑及膠合技術系統性的研究開發,卻是近幾十年的事。在先進國家中,應用於結構上的膠合技術開發,如汽車結構,建築、橋梁等,也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然而相較於傳統的銲接技術,不論在成本、人力、產品設計、生產環境等方面,膠合技術都具有較佳的條件。

臺灣的膠合技術起步較晚,一般應用於紙類、鞋類等非結構性的膠合,而系統性的輕結構膠合技術研究開發,則是近幾年的事。例如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自民國90年起,有系統地進行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及其他金屬輕結構的膠合研究,同時與先進國家合作,引進技術,並對工業界進行實品開發輔導,使國內輕結構膠合技術從基礎理論端到產製應用端,得以系統性地生根落實。以下針對膠合基本原理及相關理論,國際上膠合劑的需求和膠合技術的應用,以及國內輕結構膠合技術發展的現況做簡要說明。

膠合基本原理

潤濕 當一液滴與固體表面接觸後,接觸面自動增大的過程,稱作潤濕,主要是由表面張力作用所引起的。液滴和固體表面的接觸角越小,潤濕的情況越佳。

黏接力 膠合劑對被膠合物的潤濕只是膠合的前提,必須形成黏接力才能達到膠合的目的。黏接力是膠合劑與被黏物在界面上的作用力或結合力,其中包括機械結合力、分子力及化學鍵結力。

幾種膠合理論

機械結合理論 認為被黏物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有些表面是多孔性的,膠合劑滲透到被黏物表面的溝痕或孔隙中,固化後像小鉤子、釘子、樹根一樣與被黏物形成機械性的結合。

吸附理論 認為黏接力是由膠合劑與被黏物分子,在界面層上相互吸附而產生的,這種吸附力是分子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屬於物理吸附力。

化學鍵理論 認為膠合劑與被黏物界面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化學鍵結,這種鍵結力屬高強度的鍵結。

擴散理論 認為膠合劑與被黏物分子之間互相擴散,使界面逐漸消失,互相交織而牢固接合。這理論較適合於被黏物可以被膠合劑溶解的高分子材料,對於金屬間的膠合,這一理論仍頗受爭議。

靜電理論 認為膠合劑與被黏物接觸的界面由於靜電的相互吸引而產生黏接力。

膠合劑的需求

全球膠合劑年需求量1999年達444億磅,其中亞洲需求量最多,達36%;北美地區次之,占34%;歐洲地區又次之,占20%;其他地區需求量僅10%。若依每年需求量2.5%的成長計算,則2005年全球膠合劑年需求量會達515億磅,顯見全球膠合劑需求量極大,尤以亞洲的需求最為殷切。

以工業發達也是汽車大國的美國為例,用在結構及汽車產業方面的膠合劑約占39%。臺灣在結構性膠合技術方面的開發應用,較各先進國家起步雖晚,但進展甚速。近年來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積極投入系統性膠合技術的研究開發,並協助工業界生產應用,在輕結構方面的膠合開發應用,已開展出一番新氣象。

輕金屬膠合技術的發展

國際上膠合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民生用品:休閒家具;運動器材:高爾夫球桿頭;醫療器材:輪椅;建築:住宅、商用大樓;橋梁:供車輛通行的橋梁;填縫:車體填縫;修復:鑄品(砂孔)、滾輪、液壓油缸(磨損)、泵浦殼件(洩漏);運輸工具:箱型車體、貨櫃車、航空貨櫃、救護車、自行車構件、機車構件、蜂巢結構、汽車構件、航空太空器材;國防:飛彈、軍艦;電子科技:印刷電路板、液晶及電漿電視框架、封裝;奈米科技:奈米膠合劑等。

針對鋁、鎂、鈦等輕金屬結構,透過專利分析,探討這類結構自1970年代至2040年的專利應用發展趨勢得知,全球鋁、鎂、鈦等輕金屬結構膠合技術,尚屬年輕的技術,目前仍處於成長階段。全球這一領域的專利核准數到2003年4月約283篇,預測至2040年才會進入成熟期,屆時鋁、鎂、鈦等輕金屬結構膠合技術專利核准數將達1,000篇,顯示這一領域膠合技術的發展,還有數十年的時間可以投入開發。就這個專利分析資料預估,臺灣輕金屬結構膠合技術發展達到成熟期,還需50年的時間。

以筆者服務的金屬中心為例,自2000年起開始投入系統性的膠合技術研究發展,並對工業界進行輔導合作。初期從非安保性製品開發,進而研發要求安全性的靜負荷結構所使用的產品,及至高安全度要求下的動負荷結構用膠合技術的研發,一路披荊斬棘,漸次克服困難。部分開發出來的技術正申請或已取得專利,某些領域的成果與國外技術相較,更不遑多讓,甚至領先。

金屬中心對於輕結構(鋁、鎂、鈦、銅、不銹鋼、沖壓鋼板等)所研發的膠合技術,包括膠合劑研析技術、膠合製程技術、膠合接頭/結構設計技術、膠合表面修復技術、膠合耐久性能技術、耐高溫(攝氏280度、15分鐘)膠合技術、高耐衝擊性能膠合設計及製程、高耐疲勞性能膠合設計及製程、膠合加速測試技術、膠合性能檢測分析技術、膠合自動化技術、膠合產品設計技術、膠合技術及產品專利申請等,並投入奈米膠合技術構想型創新前瞻科專計畫的研究。

尚待努力共創新局

臺灣產學研界以及和先進國家之間,經多年合作研究與工業實務開發,從理論至實務,從基礎至應用,從靜負荷結構至動負荷結構,已建立系統性完整的輕結構膠合研發及產製技術。

在這個領域中,已埋下永續發展及經營的種子,未來想必會有更多前瞻及創新性的膠合技術及製品出現。國內輕結構膠合技術時代已然來臨,往後尚待各路先進合力同心,以使膠合技術在這塊土地上扎根、開花及結果。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