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氣候變遷專題(五):氣候變遷加劇水、氣媒介傳染疾病

103/12/15 瀏覽次數 8961
IPCC於2014年第一季發表最新報告,以嚴峻的語氣警告,若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可能帶來的全面性的問題。這則消息受到各方媒體報導,知名的華盛頓郵報更以頭條報導此則新聞。根據科學家預估,氣候變遷將衝擊空氣的品質、飲用水的安全、糧食供應的穩定,以及某些地理區域的生存條件。其中以疾病而言,以水和空氣為媒介的傳染病,預料將因為氣候變遷而變得更嚴重。
 
一、以水為媒介傳染的疾病

當病原體進入自然界,一但在整個水的供應循環中,沒有被人們即時查覺、被直接飲用或間接使用時,水媒疾病(waterborne illness)便可能發生。此種疾病主要係由飲用水中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s)、生物毒素(biotoxins)、或有毒污染物質所致,常見的具體類型例如:霍亂、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以及其它引起腸胃管道不適的病狀。
 
一般而言,豪雨發生後會提高水媒疾病發生的機率。由於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使得不少地區的降雨強度和頻率增加,因此也升高了人類罹患水媒疾病的威脅。此外,由於地球均溫升高,有利於某些病菌的成長或散佈,使得弧菌(vibrio bacteria)或造成腹瀉的其它腸道性病毒越來越難以防範。
氣候變遷還有可能延長季節性病媒傳染疾病(vector-borne diseases)的高峰期與地理範圍。舉例來說,氣候變遷正顯著地加大血吸蟲病在中國的傳染面積。專家估計,此種與水生寄生蟲有關的水媒疾病,現在至少造成2,100萬中國百姓的健康危害與威脅。
 
二、以空氣為媒介傳染的病疾

氣媒疾病(airborne disease)則是肇因於空氣中那些帶有病原或易引起人類或動物過敏的微粒。
 
這些導致疾病發生的媒介主要來自於咳嗽、打噴嚏、大笑或較近距離的個人間接觸。空氣中夾帶灰塵粒子或細小的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隨著氣流飄散各處,成為一種傳染疾病的途徑。
 
現有估算,人類疾病中近一半的病毒與呼吸系統受到感染有關,而即便在發展水準較高的國家,飛沫傳染仍然是最普遍與常見的氣媒疾病主因。
 
氣候變遷可能透過流動的空氣以幾種不同的形式影響人類的健康,例如:傳遞誘發過敏的過敏源(allergenicity of allergens)、增加特定區域空氣中病菌的數量等。這些致病因子某些可以直接使人類或動物發病,有些則以潛伏累積的方式在人體留存,構成健康風險。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氣候變遷下受到水媒或氣媒疾病威脅最主要的風險群體,主要以居住在小島型的發展中國家或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海拔較高的山區和寒冷的極區之孩童與年長人口。

發展中國家因為欠缺良好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故而當地的人民對於防範與回應類此疾病的能力特別微弱,如果沒有任何外部援助的話,發展中國家的孩童與年長者就是最脆弱的氣候變遷受害者。

今年3月IPCC的第二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2)公佈了第五版《評估報告》的第二份內容,重點聚焦在氣候變遷的衝擊、脆弱性與調適(adaptation)。

其中有專章在討論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內容與先前第四版《評估報告》的相關章節呼應,指出糧食欠缺導致的營養不良、熱浪與高溫引發的傷害或疾病,以及傳染性疾病隨著氣候轉變而在時間或空間尺度上出現的變化,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關鍵變數。

此外,報告強調除了二氧化碳外,所有會改變氣候的污染物質(Climate Altering Pollutants, CAPs),例如二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都會對人體健康構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資料顯示,單單2010年,全球疾病總數中有7%就是因為吸入這些CAPs物質而罹患的。

要抑制上述的水媒或氣媒疾病,以及減少個人在氣候變遷中的健康脆弱性,除了改善現有公衛醫療品質和飲水系統外,對於空氣污染的監控和早期預警措施也不可輕忽。第二工作小組在報告中提醒各國政府著手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採用潔淨能源,並減少CAPs物質的排放。值得一提地是,這份報告也從飲食消費層面建議人類需要減少對動物產品的消費,因為大量消費肉品的社會會鼓勵工業化的肉品飼養模式,導致CAPs物質難以有效減量。(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葉欣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