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醫藥衛生要做好 健康計量不能少

103/09/09 瀏覽次數 9316
現今轉譯醫學的目標已不僅止於把實驗室研發的技術及成果,轉化為新的臨床診斷方法或高效能標靶治療藥物,增添病人壽命。它的另一個使命在於發展出有效的健康促進計畫,以建構具效率及公平性的健康體系。換言之,醫療照護與保健事業是21世紀不可或缺的兩大利基,能促進長壽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但發展瓶頸在於必須具備適當的評估方法,來計算病人壽命的長短與生活品質,以證明其健康服務的效果,也讓後續的健保政策能永續推動。

病人壽命的消長要如何計量呢?特別是職業災害的病人,雖然能接受復健及申請職災醫療補償,但他們的壽命是否受到影響,一直未受到關注。即使醫院獲得病人滿意度良好的意見回饋,但這也只能反映當下病人對醫院服務品質的信心,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診療品質。如果能對病人的狀況持續追蹤一陣子,探討這樣的診斷及治療是否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及增進壽命,才能真正落實病人的健康是醫師的首要顧念。為此,成功大學醫學系王榮德教授利用勞保大量資料,進行為期21年以上的追蹤調查。

他就性別、病史、職災復健、存活率等因素,結合經濟學及心理學所進行的健康計量,歸納出以終身存活函數來反映病人壽命的長短。結果顯示,上肢或手指頭被切除的病人存活率不受影響,但下肢因職災引起失能的病人運動受到阻礙,容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等代謝症候群,壽命則明顯縮短,預期損失的壽命是4.9年。

現今療效計酬、職災補償、醫療照護等健康體系,往往忽略了壽命損失的重要性,也不列入補償的考量範圍。事實上,壽命的損失意謂著國家人口的減少及勞動力的損失,也反映出診療是否發揮最好的效果,對經濟及健康體系產生衝擊。

此外,王教授認為職災並非僅限於手腳失能,也包括長期或短期暴露在危險因子中所導致的失聰、癌症、塵肺症或肝炎等慢性病,因此他也把這項研究方法推展至各種慢性病的研究。這健康計量方法可算出成功預防某種慢性病,將可以減少損失多少年壽命。把終身各時間點的存活機率,乘以該點時健保對該類病人所支付的平均醫療費用再終身相加,就可以得到終身健保花費值。同樣的方法,存活機率乘以該時間點病人各種失能百分比,也可估計長期照護的需求量。

依這估算,成功地預防一個肝癌,可以少損失16年壽命,為健保省下60萬元;成功地預防一個肺癌可以少損失13年壽命,為健保省下75萬元。而計量長期照護的需求量,王教授發現中風病人預期共可活11.81年,其中沒有失能的8.39年、部分失能的2.42年、嚴重失能的1年。

因此,王教授團隊發展的健康計量方法,不僅可做為復健、診斷、預防、治療等健康服務效果的依據,更能用在職業衛生與環境安全的風險評估上。而同時考量生活品質的改變及壽命延長的雙項利基,將可能用於推動疾病預防與減少環境職業傷病,有助於各種醫藥衛生決策,並增進健保的成本效果,使在最低成本的給付下,人民健康依然能達到最大的期望值,促進健保的永續經營。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