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清除垃圾重拾聖胡安灣百年風華

102/11/21 瀏覽次數 77324
新聞報導

在波多黎各一處潟湖邊來了一群志工,一個個戴上外科醫生手術用手套展開淨灘活動,一開始大家都很怕接觸骯髒的河水,但沒多久,他們即在紅樹林間清出累積至少20年的各種垃圾,有大型廢棄輪胎、數以百計的塑膠瓶、破漁網、馬桶、洗手台,甚至還有像血漿袋之類的醫療廢棄物。

近幾個周末的早晨,志工們奉獻幾個小時在聖胡安灣河口撈出了超過5,700公斤的垃圾,不難顯現該地問題的嚴重性。志工的努力讓濕地汙染問題的解決露出一線曙光。

紅樹林是大海鰱的主要棲地,當地政府為搶救這塊溼地,策劃一系列救援計畫,希望清理後能夠引來觀光客與收入。

搶救濕地首要工作是清除堵塞在馬丁佩納水道(Martin Pena Channel)的垃圾,因為它阻斷了河水注入海洋的通道,也破壞了河口海灣的生態系運作。

該河道原有122公尺寬,但現在卻剩不到1公尺寬。政府將砸下6億美元,計畫4年內讓河川、潟湖重現生機。

聖胡安灣河口涵蓋8個城市,包括1條河道、5座潟湖以及如詩畫般風景的聖胡安灣,這個地區至少是160多種鳥類、300多種植物以及124種魚類的棲息地。

城市排放的廢污水汙染了河口海灣,大量的泥沙和藻類造成魚類大規模死亡。通往海洋的馬丁佩納河道遭垃圾阻塞,河道裡的泥沙與汙染扼殺了水體的自淨能力。

過去馬丁佩納一度出現過兩條出海河道,但垃圾阻塞了水流,破壞鄰近潟湖的鹽度調節,連帶扼殺許多原生物種。

該國水利署已承諾要付出1.2億美元來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儘管波多黎各景氣蕭條已第8年,但官員承諾,將籌措剩下的經費來支應計畫。

非營利組織擬出淨灣計畫,首要清潔區域是紅樹林,恢復健康後的生態環境將能喚回幾十種原生鳥類。

今年(2013)稍早,該國水利署積極在當地1,000戶人家設置下水道系統,無奈成效有限,大量汙水還是排入河道。但政府不死心,最近又簽下行政命令,設置專責委員會打撈河灣垃圾。這項計畫廣受當地居民以及黨派分歧的國會熱烈回響。地下水公司將在2016年完成疏濬計畫,同時建造該區域26,000戶居民的地下汙水系統,以早日改善河口海灣汙染問題。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潟湖」是一種地理名稱,由離岸沙洲或堡礁(barrier reef)與海岸圍成,是水域與陸地間過渡性的生態系統。潟湖形成主要是因河川的出海口,長期的泥沙沉積形成沙洲,進而成為與海岸相連的溼地。潟湖具有多元的生態功能,是許多動植物重要的棲息地,還有防洪、護岸、防止海水倒灌和補充地下水、淨化水質的多重功能。

除了生態循環,潟湖還具備經濟功能,可以用來養殖魚、蝦、螃蟹及貝類。特殊的海天景色和多元、豐富的生態相貌也是發展觀光的好場所。在亞熱帶或熱帶區域,紅樹林常是主要的河口植物,是許多鳥類、海龜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

臺灣島有11個潟湖,多分布在西南沿海,最著名的是臺南市的七股潟湖,它是臺灣最大的溼地,面積達1600公頃,除了豐富的魚蝦貝類,更是紅皮書列名的國際保育鳥種黑面琵鷺的度冬棲地,現已劃為台江國家公園來保護。近年研究發現,七股潟湖因為泥沙淤積導致潟湖淤淺、陸化,需仰賴人為整治。(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