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金盆洗手,罪惡就不見了嗎?

102/08/20 瀏覽次數 15053
在許多宗教儀式中,沐浴洗滌象徵將罪惡洗去,恢復道德純淨。(圖/Josh Applegate,Unsplash)在許多宗教儀式中,沐浴洗滌象徵將罪惡洗去,恢復道德純淨。(圖/Josh Applegate,Unsplash)
 
 身體潔淨 vs 道德潔淨
 
幾千年來,在許多宗教裡,以水淨身是重要的儀式,象徵把罪惡洗滌乾淨。有人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往往以身體經驗為基礎,例如潔淨與污穢,建構複雜的社會範疇,例如道德與不道德。例如「拿開你那一雙髒手」,就是非常形象地對人的道德品質做出了指控。教人噁心也是身體領域、道德領域共用的情緒。

科學家已經發現心理學、生理學、以及神經學的證據,顯示身體經驗與道德經驗的重疊性。具體地說,身體的潔淨與道德的潔淨有心理聯繫。在《馬克白》劇中,教唆丈夫弒君的馬克白夫人不斷地洗手,表示莎士比亞對於人心的理解的確高明之至。

不過,現在科學家更感興趣的是:要是身體的潔淨與道德的潔淨有那麼強烈的心理聯繫,馬克白夫人瘋狂地想洗淨她沾了血的良心,也許不只是絕望的表演,而有現實效果。怎麼證明呢?
 
科學實驗來證明:淨身可以免去道德威脅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的科學家證明了:當人覺得道德受威脅時,會有洗淨身體的欲望;淨身能幫助人應付道德受威脅的情境。例如請人抄一篇小故事,事後請他們為一組東西評分,那組東西裡有清潔用品如肥皂,也有非清潔用品如乾電池。要是那一篇小故事說的是不合乎道德的故事,參與測驗的人就會對清潔用品的評分高一些。

他們一共做了5個實驗,以上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實驗更有趣,參與實驗的人先回憶一件過去做過的壞事,然後一組供應消毒手巾擦手,另一組不供應。接著請他們填一份有關他們情緒狀態的問卷,再問他們是否願意免費幫助一位焦頭爛額的研究生做另一個實驗。結果,用過消毒手巾擦手的那一組比較傾向於拒絕。

從他們的情緒問卷看來,用過消毒手巾擦手的那一組,道德情緒(例如噁心、愧疚、羞愧、悔恨等)比較低;沒用過消毒手巾擦手的那一組,道德情緒比非道德情緒(例如信心、興奮、沈著等)高。即使對自己道德信念的潛在威脅,都會使人產生淨身的衝動,真的犯了罪的人更可能從事某種具體行動,彌補自身的道德缺陷。我們經常在電視新聞裡,看到有人不罵犯罪當事人,卻怒罵犯罪人的左右親信,這樣的人其實是很有良心的。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