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21世紀的千里眼–遙測科技
97/02/04
瀏覽次數
25545
吳究
|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演講人)
張志玲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離地表約800公里的高空上,每天有許多遙測(remote sensing)衛星飛過,不斷地把訊息傳回地球。幾年前轟動一時的高爾夫球場越界開墾弊案,就是在遙測資料中發現的;臺灣海域遭受嚴重污染事件,也是經由遙測衛星數據得到證據。遙測科技令地面活動無所遁形,地表上的自然環境、居住情況、交通設施,以及人類活動遺留的痕跡,在衛星影像中看得一清二楚。遙測協助我們改善家園,也可以指揮巡弋飛彈摧毀設施,究竟它是如何辦到的。
眼睛是最基本的遙測儀器
遙測是對目標物進行遠距離測量,因此要有一個遙測儀器做為訊息傳遞的工具,眼睛其實就是一個遙測儀器。遙測可以在陸上、海上、空中進行,因此遙測載台可以是衛星、飛機、船舶或汽車,可是衛星、飛機的速度非常快,在高空攝影時要如何得到清晰影像呢?克服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縮短曝光時間,一是做「前移補償」。所謂前移補償,就是在拍攝的一瞬間,令攝影鏡頭朝前進中的反方向做逆向移動,在那一瞬間,被拍攝目標看起來是靜止的。
遙測有主動遙測與被動遙測二類。如果遙測儀器能發射電磁波,又能接收目標物的反射,稱為主動遙測,譬如透過雷達系統偵測地表的活動,即是一種主動遙測。如果遙測儀器接收到的能量來自目標物本身放出的電磁波,或是目標物對其他能量來源的反射,稱為被動遙測。在黑夜裡用閃光燈拍照,這時的照相機是主動遙測儀器。如果在白天拍照,因為有日光,不需要閃光燈,所以這時候的照相機是被動遙測儀器。
影像處理是核心活動
傳統的航空攝影測量並未因為衛星遙測的發展而失色,因為兩種測量各具優勢。航空攝影測量利用中央透視原理,能夠拍的「多波段數」只有藍、綠、紅、近紅外光等4種。
衛星遙測具有特別的偵測器,可以拍攝較多的波段數,也能拍高波段的遙測資料。拍攝較多的波段數,表示可以得到較多的資料層數,資料層數多,表示做資料處理時可以分辨更微細的差別,這是衛星遙測的優勢。然而也因為這個特性,使得幾何校正比較不好做,因為拍攝出來的影像空間解析力不如航空攝影測量好,也就是說,航空攝影測量的高空解析力比較好,衛星遙測的高光譜解析力比較好,兩者相輔相成、結合互補,才是雙贏局面。
無論主動或被動,所有經由遙測接收的訊息,一般先處理成影像,然後再從影像中做進一步詮釋、分析,以得到有用的資訊。在做影像處理時,會把光學資料、雷達資料等有用訊息保留下來,並把不重要的訊息剔除。所以說,遙測的核心活動是影像處理,而其主要項目是「輻射校正」與「幾何校正」。
輻射校正與幾何校正
「輻射校正」是剔除資料中的陰霾與陰影。大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陰霾,必須以光波波長、大氣成分等光線傳遞機制,計算出陰霾對照片的影響,然後剔除它,才能得到更清晰的影像。
又因為大部分時間太陽都是斜照的,拍攝到的圖像會有陰影,若要看清全貌,須把影像分成許多灰階(從純白到純黑,分段越多,表示灰階分得越細),再利用「影像增揚」技術把被陰影遮住,使肉眼看不到的部位在電腦上增顯出來。處理順序是把陰影資料做增揚處理後,再把增揚部位與旁邊的影像結合以恢復原來樣貌。這種方法並不完美,但就應用上來說已經足夠了。
「幾何校正」源自航空攝影測量。地表上的物件有高有低,在高空中朝地面拍攝時會產生幾種效應,其中一種與高低有關的效應稱為「高差位移」。譬如高空中拍攝的房子看起來像是倒下的,必須把它扶正,這個扶正手法就是幾何校正。不過在扶正前必須先知道房子有多高,因此要從另一個角度再拍一次,如此一來,同一物件就有兩個「高差位移」影像,然後再以幾何觀察(立體觀察)原理恢復影像高度。這是航空攝影測量的一個成熟技術,透過這種方法獲取的高度誤差只有幾公分。
利用航空攝影,在一個航帶裡以「每次重複拍攝60%區域」的方式拍攝全臺灣地型,再利用幾何觀察原理把地型恢復,就可得到每40公尺一個高度值的地型資料,一般稱這種地型是「40公尺網格數值地型」。
若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40公尺網格資料與從衛星上拍攝到的三維景觀套疊在一起,經過透視演算,就可在電腦上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影像顯現出來,進行上述活動時要做幾何校正。又如要得到環境變遷資料時,須把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方位拍攝的資料放在同一個幾何架構裡,才能測知有什麼改變,以及改變後的影響範圍有多大。但在影像資料裡常有些必須恢復的位移現象,因此偵測環境變遷時也要預做幾何校正。
巡弋飛彈命中率極高
當初發展遙測科技的誘因之一是為了軍事用途,現今美國軍事遙測衛星的解析度達10公分,幾乎可以看到地面上的人體動作。增加解析度的方法,是把遙測衛星的軌道換成橢圓形(原本近似正圓形),並讓預定拍攝的目標位在較接近軌道地點的正下方,如此便可拉近拍照距離,提高解析度。
至於巡弋飛彈命中率極高的原因,主要靠兩種系統的同時運作。其一是裝置在飛彈前端的攝影機,當飛彈貼著地面飛行時,攝影機會不斷地拍攝地形地物,並與飛彈內建資料庫裡的「影像導航系統」比對,以確定飛行方向是正確的,這是一種遙測技術。另一個是裝置在飛彈裡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可用它來確認飛彈位置的經緯度。因為有這兩種系統檢驗飛行正確度,只要設定目標,命中率就很高。
比較有趣的是,Google Earth把全球的遙測衛星資料放在網站上,遇有機會就把部分地方的影像提升為高解析力的影像。但是這個做法受到許多國家抗議(抗議國如北韓、印度、巴基斯坦等),只要上Google,就能把對方的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這些抗議目前暫時達成協議,Google Earth同意不把最新資料放上去,一定要隔一段時日以後才做更新,這是遙測科技裡的小插曲。其實不只在軍事上,對於環境變遷、環境監測、農林規劃、搜尋救難、國土利用等,遙測也能提供寶貴的資訊。
蛛絲馬跡全都錄
變遷偵測是遙測的一個主要活動,最典型例子就是透過一系列歷史資料了解整個設施的進展。譬如臺中港的演進,我們有1972年美國拍攝的多光譜衛星資料,以及來自較早期的地球資源遙測衛星的資料。1986年法國SPOT遙測衛星看到的臺中港已有一些建設完成,1995年可以清楚看到整個設施的進展。這是以其他方法無法達到的效果。
臺灣發生921大地震以後,中部地區出現一個非常典型的崩塌,針對921大地震,衛星資料已留下非常完整的記載。之後在天候許可下,衛星又把地震發生區域的景況全部拍攝下來,發現某些崩塌土石把溪水堵住而出現一個大池塘。地震災害外,造成臺北汐止淹水的原因,也可從衛星資料中搜尋到蛛絲馬跡。
1987年中山高速公路興建通往基隆的路段,1994年北二高路線施工也有進展,可能受到交通便利的影響,沿線房地產飛漲,建築物不斷興建,那時候有些什麼進度或衝擊全在衛星資料中保留下來。經過一段時日以後,或許因為設施不足,每遇夏天雨勢很大時汐止就淹水,若想了解發生淹水的原因和當時的工程建設與房舍興建有什麼關聯,衛星中保存的資料是一項很好的、客觀的分析依據。
山崩是環境變遷中的一種,在地面遙測接收站的電腦裡,幾乎可以很自動地偵測到可能山崩的範圍。航照資料涵蓋範圍比較小,但是具有較高的解析度,可先利用人工判釋衛星遙測資料,再與航照資料比對,就能快速掌握山崩資訊,施予及時的防災動作。2004年8月艾利颱風來襲,之前已知有幾個地方已經崩塌,颱風過後從衛星資料中獲悉崩塌數量又增加不少。防災人員應可依據這些資料發布警訊,並協助居民快速遷離。
搜救任務當仁不讓
土石流也是環境變遷中的一種。每遇豪雨,山坡地或山谷中容易發生土石流,那些流速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的土石流,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或溝渠,從高處往低處流,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我們可以透過衛星偵測,把可能發生土石流區域的遙測資料放大觀察,或在颱風季節雨勢比較大時,利用衛星偵測把事後狀況記錄下來。又在環境監測方面,可利用雷達影像對台灣附近海域進行油污染監測,或利用雷達影像做淹水監測。最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南亞海嘯的入侵範圍可利用福衛二號偵測資料做界定。
在農林規劃方面,遙測可為森林分類做很好的詮釋,譬如以不同顏色把森林的屬性標示出來,這樣的結果可使後續的使用者便利很多。又如栽種果樹時,每棵果樹不能靠得太近否則影響發育,在這方面可結合遙測與「自動影像處理技術」,推算出某一片土地有幾棵果樹,每棵樹冠的涵蓋範圍多大,就可預測水果產量。
不過,以遙測方式量測臺灣地形高低時有一個待解決的「植被」問題。地形高低是國家建設的基本資料,遙測本來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功能,可是臺灣四季都有植物,這些植物會把地表形狀遮蓋住,不像歐美國家,四季分明,冬天樹葉落光,能在冬天遙測地形高低。因有這種特殊限制,臺灣在建立「表面形狀資料」時,須先測出各地植物頂端的高度分布。
此外,遙測在救難搜尋方面也有相當大的應用價值。2005年2月瑞太8號砂石船在海域失去聯絡,最後通聯時間在10日晚間19時58分,之後在13日上午10時25分尋獲救生艇。根據最後通聯位置與救生艇尋獲位置,搜救單位預測出砂石船可能位置後,立即通知福衛衛星拍照。衛星在沒有飛到目的地以前會朝前方看,飛到該區時會向下方看,飛過以後再回頭看,如此一來便可產生3個以上的連續航帶影像來協助搜尋,這是救難搜尋上的應用。
同年7月,蘭嶼機場南端漁人碼頭右側發生洩油事件,被天空中的SPOT衛星與福衛二號拍攝到,因此成為很有力的證據。
人類發明的千里眼
若要把過去累積的很多舊資料與遙測資料結合,便會用到「圖像套疊」與「影像鑲嵌」技術。譬如有個五千分之一的道路圖,上面有道路輪廓和水系向量影像資料,把衛星影像資料與向量影像套疊在一起的過程中,會有影像融合的程序。一般說來,全色態資料的解像度(2公尺解析度)比較好,多光譜資料的解像度(8公尺解析度)效果比它差4~5倍,透過融合技術把兩種資料融合在一起,就能把高解析力的特性和多光譜的特性做成一個融合影像,這是目前頗受偏愛的一種資料格式。
影像鑲嵌技術是把來自不同衛星的影像資料鑲嵌在一起。由於每顆衛星的拍照時間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強度反射,表面看來沒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差異,其實裡面累積很多在不同天候條件下的衛星影像資料,鑲嵌以後可令影像資料更真實。
「不經過直接接觸,透過電波資訊傳遞取得資料」的操作模式,稱為遙測。在不同年分的遙測照片中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情形。透過遙測照片做農林規劃,可提高國土的有效利用。遇到救難搜尋時,遙測可提供協助。油輪污染、土石流傾瀉、洪水危害,乃至大海嘯來襲的淹水範圍,都可經由遙測資料得到許多資訊。有人把遙測定位為科學領域,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技術,若說它是21世紀人類發明的千里眼應該是很貼切的比喻。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2月,422期,60 ~ 65頁
衛星遙測(36)
雷達(24)
電波(36)
GPS(45)
山崩(10)
土石流(2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8
極端降雨來了,AI 如何預測並預防邊坡崩塌?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