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太空經濟與國際鏈結(一): 導言

107/06/08 瀏覽次數 1462

美國與蘇聯太空兩強到了後冷戰時期,一面在國內失去了過去藉國際太空競賽為由,得以挹注鉅資發展國家太空力量的民意支持,國際上也失去繼續角逐太空盟主的正當性。從鬆綁早期針對有限轉移太空關鍵技術轉移、尖端專業人員交流,重要零件與設施進出口的限制,轉而納入他國產商進入的減低成本、擴增太空科技產品全球消費群,開闢其太空產業產品及服務的新境外市場,藉此提高其太空產業相關產品、服務及其他衍生活動的商業利益。其中重要一例,不外是美國軍方長期發展及控管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開放民用的歷程及現況。

 

美國海軍早在1959年為追蹤自家潛航四處的Polaris核彈潛艇艦隊的行蹤,研發出第一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TRANSIT。1974年,第二代TRANSIT系統在其衛星群組中加入了負載人類科技所能製造出最準確的原子鐘衛星TIMATION,完備了辨識物體所在(positioning)、航行方向(navigation)和旅途所需時間(timing)等PNT功能,即當今全球普遍應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PS)。GPS一開始就是為軍事用途而設計,在1983年以前,美國政府僅允許在急難救援的必要情況下,讓國內與盟邦有限地使用GPS的加密數據資訊。1983年,蘇聯在領空上方擊落遭誤認為軍事偵察機的韓航客機,269名乘客及機組人員全數喪生。當時美國總統雷根加速處理美國國內爭議許久的軍用GPS開放有限性民用的立法程序及技術調整節奏,以強化全球民用飛航安全,避免韓航客機悲劇重演。2000年,美國克林頓總統宣布開放美國GPS民用導航用途及商品化限制。開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民用化、大眾化及市場化的新時代。

 

GPS開放有限性民用及商品化後,在國際政治、社會民生以及全球經濟等場域發生極大效應。首先,雖然美國主宰GPS的系統運轉、傳遞資訊及精準度的權力,各國政府及國際航空、海事及陸運仍可就其用途,分享GPS的優點,提升服務品質、效率及降低成本。另外,美國在1990年代兩伊戰爭中大量運用GPS提供的精準軍事行動即時資訊,激起新興國家開發自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企圖心與具體行動。諸如俄羅斯、中國與歐盟都擔心因為美國主宰唯一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若遇關鍵時刻,美國會以GPS技術關卡縮減各國軍事行動能力或是國際政治上的勢力。為此,保持這些國家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自主性或最低依賴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各國便為此相繼佈建各自的GNSS系統,有俄羅斯的GLONASS、中國的北斗,及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同時,印度與日本也都加入區域衛星導航系統IRNSS及準天頂(QZSS)的佈建。這些衛星導航系統可用來服務其國內與區域鄰國的民生需求與經濟活動,當然也可以用來拉攏盟邦或箝制相同地緣環境鄰國的不友善行動,具有戰略、軍事與民生多重功能與意義。

 

至於大眾、零件生產製造商及相關通訊與產品服務業一旦自由地加入各GNSS系統的使用群組和全球生產製造鏈的話,即可四處享受PNT科技的便利服務,提升生活品質與安全、減少無謂的運輸活動和減少能源耗損,減低環境污染,發展永續經濟及保護環境和資源。由全球35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針對GNSS帶動智慧型手機使用趨勢的調查,顯示在所列市場經濟國家中,導航功能的使用率都達到60 %以上,甚至達85 %。為此,GNSS的科技發展、全球佈建與衍伸應用已經在國際上創造新的產品需求,帶動新的市場商機,因此會繼續激發科技應用與創新,為整個GNSS經濟在生產、應用及服務區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GNSS科技帶動智慧型手機使用趨勢。(圖片來源:OECD)GNSS科技帶動智慧型手機使用趨勢。(圖片來源:OECD)

 

GNSS反映出目前全球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只是明顯的一項。雖然全球各GNSS還有許多系統互動標準化與訊號接收規格化等政治牽動的技術性問題,各大系統供應國持續在聯合國召集的GNSS國際委員會(ICG)中協調談判。其他如在OECD近年來針對全球「太空經濟」所做的系列報告顯示,包括太空科技核心工業、衛星設計與製造、衛星系統運轉,及相關消費服務經濟活動等所形成的全球太空經濟,在2013年已達到總金額兩億五千六百萬美元的毛收益。其中,消費者服務即占了毛利益的60 %。專事分析政府太空支出的EuroConsult公司亦樂觀地預估到公元2024年時,世界各國政府是太空產業與相關經濟活動的主要推手,對太空相關產業與經濟活動的投資金額將會是現在 的兩倍。

 
全球政府對太空產業相關投資的總金額統計及趨勢預估。(圖片來源:EuroConsult)全球政府對太空產業相關投資的總金額統計及趨勢預估。(圖片來源:EuroConsult)

 

在當前蓬勃的成長趨勢與樂觀的未來預期景況之下,有意發展太空經濟的國家,自然應當對全球太空經濟生態系統的互動結構、發展趨勢與競合模式先做充分了解。進而再對值得投入發展的專攻領域及項目、產品銷售與服務的預期市場,以及推動發展國際合作的適切夥伴等,檢視分析並力求精準投入、防範風險,以獲取最大利益。不過,基於國家安全及成本龐大兩大因素,各國太空產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都還是要依靠政府的公共支出來產生與延續。因此,發展太空產業的國家,首先需先制定具民意支持的國家太空政策,符合國際規範國家太空發展法律,並且做好整合在地相關產業的工業發展基礎,了解自己的工業創新能力的獨特位置與適切項目,透過建置規模不同的虛擬或實體官、產、學、研與應用開發聚落,將研發與製造的太空相關產品或服務網絡,融入鄰近友善國家共享的區域應用與服務平台,加入其製造分工體系、鏈結技術及應用服務的區域網絡,以便獲取區域平台中的市場區塊。再透過鏈結區域生產應用的網絡平台,找尋可在全球太空經濟生態系統中的工業製造分工地位,以分享全球太空經濟利益。

 

(本文由科技部「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張志立/國家太空中心    傅麗玉/國立清華大學

審校:品保組 型管小組/國家太空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