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和大自然的互動哲學

106/01/04 瀏覽次數 2764
如果大地之母說話,她會說什麼?”評論員艾麗莎休柏(Curator Alisha Huber)宣稱『這是茱莉亞羅勃茨(Julia Fiona Roberts)不露臉的情況下,演繹最好的一部電影。』長久以來,人們總是不斷探索大自然與我們的關係,到底環境是人類的共同體?知性真理的踏板?或是「自我實現」的目標?

在西方環境倫理學思潮中,包括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自然系統價值論者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以及大地倫理學者柯倍德(J. Baird Callicott)等人,他們都將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延伸或提升到環境哲學,進入到一種「形上學」的層次。如柯倍德探索大地倫理的生態學內涵時,他發掘其形上學的意涵,他說:「藉由想像,當你一個有機體從核心向外移動時,在你自身和你的環境之間不可能找到清楚的劃分。……許多有機體在外(與在內)持續地滲透包圍,儘管有所選擇,但都是自身的變形。……世界確實是你的身體的延展,而且你的身體在一種特殊的空間時間尺度下也是世界的沉澱與焦點。」正如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倫理中許多的觀念一樣地幽微,相當地具有詩意的表達,也充滿極為隱晦的意思。從土地做為一個共同體的概念到柯倍德主張人類對於非人類生命對象的道德義務之「共同體的道德哲學」(communitarian moral philosophy)概念,他們都在表述一種人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性關係。一方面,人之所關心的任何對象,如動物、植物、物種與生態系統,甚或人類,都可以在倫理範疇內得到說明。甚至是透過我們所棲居的世界,重新對我們自身有一種嶄新的理解視點。

羅斯頓對於自然價值的論述過程中,他首先發現人類對自然之整全性的掌握,都是從智性思維或科學律則來掌握對象。相對於人的理性知識所理解的自然就無法被斷定在較高的價值層級上。在人與自然二分法的思維架構之下,自然只是作為成就人類知性真理的踏板,甚至終究要被揚棄的中介物;在定執於二元的任何一端皆無從發覺到任何屬於自然價值的絲毫成分。人類作為一個特殊的評價者,人的評價活動之所以可能,首要是不在與自然環境的對立之中,而是在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中進行的,亦即是為其環境所圍繞的。他說:「我們一種抽象的、還原式的和分析的知識,轉向了一種參與式的、整體的和綜合的對自然中的人的解釋。」

特別是從羅斯頓關於自然美的審美評價中可以了解其環境哲學,對自然美的評價揭示了自然美與其根源處,即自然系統價值的關係;從審美主體上說,這也是一種審美體驗最響往的狀態。「……是一種讓我們沉浸以及融入於客觀地存在那裡的大自然的創造力之中。」審美體驗的究竟處是真正的美,是創生萬物的生態系統,通過美的體驗而將我們提升進入到一個較高的價值領域;以一種近乎詩的語言來說,人是詩意的棲居於生命之流中。而當人棲息於生命之網中,其實也是歸返「家」。人往往在面對大自然宏偉的景象、生命的奧秘與荒野帶給人類奇特的體驗之際,他面對了自己並浮現出內在的情感。這便是從人類對待自然轉化而為人類的自處之道。原來我們在自然荒野中探索,終極目的地便是在發掘、尋找我們自己。就在與自然世界的交遇之中,發掘原來人類自己和自然同屬親緣關係,都源自於相同的價值根源,同屬於價值共同體、一個自發創造的根源處。

深層生態學者納斯(Arne Nrne)也對人與自然的整體關係作出反省,並且明顯地展現出存有論的意涵。他認為「自我實現」的理念得以用來修復西方傳統之人與自然的整體關係。自我實現是深層生態學最高的原則,其演繹系統由之展開。納斯曾對之規定:「我不在任何狹隘的個體論者的意義下使用『自我實現』。而毋寧是想要給它一個更寬廣的意義,它是建立在一種更廣的、解悟的大我和狹義的本我論者(egoistic)的自我之不同上,那在某些東方的傳統中被認識為小我(atman)。這種大我包含了地球上之連同它們個體自身的所有生命形式。」深層生態學的大我超越心理學的小我,它必須透過充分地實現潛能而到達形上學的大我,也是在與人類、生物圈共同體的關係中實現的「生態自我」(Ecological Self)。深層生態學作為一種環境哲學整體論的圖像,在生態自我的表述中成形。

上述三種不同的環境哲學對於人與自然的整全關係之觀點,都是由人作為環境中的一個存在個體,並將這種整全關係樣貌展示出來;因此,當我們提問什麼是環境存有論呢?環境存有論敘述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存在關係,並指出人在生活世界中思考其倫理責任,以及自覺與共同體一起成長的歷程;於是,我們可以說,自然環境場域也就是一種自然道場。這是環境存有論表達出現代人與自然環境一種最原初與親密的關係,人在自然道場中不斷地擴大認同以及自我實現的過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藝菊 教授|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