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牡蠣的故事:源頭、發展與未來

106/06/02 瀏覽次數 2846

講演綱要(撰文:葉綠舒│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這學期的辦在慈濟的第一場科學史沙龍,邀請了兩位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的老師。第一位是劉莉蓮老師,她帶來了「台灣牡蠣的故事:從蚵仔煎談起蚵的養殖」。

 

在台灣,牡蠣養殖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相傳可能是鄭成功發明的蚵仔煎,也是台灣夜市常見的美食。住在台灣的我們,對這種軟體動物了解多少呢?

 

首先,劉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牡蠣的肉佔牠體重的多少呢?

 

牡蠣的肉只佔了牠體重的十分之一!而且,要打開牡蠣的殼,也並非一般人可以辦到,必需要有工具、有技巧,或許這就是為何在漁業年報上只有牡蠣的價錢是用不帶殼的方式來計算吧!當然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牠的殼實在太大了?

 
牡蠣的身世:來自臺灣的葡萄牙牡蠣
 

在去年(2016)年底的新聞報導了台灣牡蠣的身世,原來我們的牡蠣從台灣一路坐船到葡萄牙,在葡萄牙安家落戶後被取名為「葡萄牙牡蠣」,接著就讓台灣的蚵仔們被誤會為外來種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在新聞裡面提到,當初想研究台灣牡蠣究竟是哪一種,是因為牠與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又稱巨牡蠣;除了台灣以外,附近其他區域的牡蠣都屬於這種)雜交培育常失敗,但劉老師說,早就有台灣牡蠣與太平洋牡蠣的雜交種了;而且2016年的研究論文也並不是第一篇研究台灣牡蠣的身世之謎的文章!早在1998年就發現葡萄牙牡蠣(C. augulata)應該是源自亞洲,2002年的研究更發現葡萄牙牡蠣與台灣牡蠣的差異極小。

 

目前的推論是:葡萄牙人曾經在十六、十七世紀到台灣,由於牡蠣是固著性生物,可能在當時附著在葡萄牙帆船的船底,跟著一起回到葡萄牙;到了葡萄牙以後就在當地安居樂業了!

 

既然葡萄牙牡蠣是源自於台灣,那麼是否該正名為台灣牡蠣呢?劉老師也提到,要正名也需要命名者同意,畢竟先開始研究牡蠣的是歐洲人,雖然我們知道牠源自台灣,但先研究的人擁有命名權,所以要不要改名也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筆者想,或許這也算是另類的台灣之光吧!

 
登上國際的「綠牡蠣」
 

劉老師在演講中也提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由於牡蠣是固著性生物,因此也可作為區域環境變化的指標性生物。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綠牡蠣」的研究就是在1990年發表於台灣,當時在台南二仁溪口發現綠牡蠣,經過台大海洋所洪老師研究發現,這些牡蠣體內含銅量竟達到4,000 ppm(0.4%),後來還登上了CNN的專題!

 

雖然後來在新竹香山、大陸廈門九龍江河口又發現了更綠的牡蠣,但台灣的綠牡蠣因為是第一個發現,當然也就「名留青史」了!這是否可算是台灣之光呢?(苦笑)

 

除了台灣牡蠣的身世與綠牡蠣之外,雖然我們吃的牡蠣都是「養」的,但是蚵苗都是野生的。每年農民只要把穿成串的牡蠣殼掛在外面,蚵苗們就會附著在牡蠣殼上,慢慢地長大成「蚵」;而全台灣最大的蚵苗產地,竟然就在六輕的旁邊!有三、四百年歷史的養殖蚵業,漁民們年年在這裡收蚵苗,但在六輕核准設立後,卻一夕成了工業用地!似乎在整個決策的過程中漁業權並沒有被列入討論!六輕設立後,漁民們當然也非常關心工業對他們的影響,不過目前看來似乎還沒有定論。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