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地熱發電:地熱之附加價值-漁業養殖

107/04/10 瀏覽次數 1896

台灣的養殖漁業盛行,主要可分為三種:淡水魚塭、鹹水魚塭與淺海養殖,其中以鹹水魚塭最為盛行。養殖漁業在台灣也許很少遇到冬天過冷的水溫過冷,造成魚苗死亡等災情,但對於寒帶國家來說,這簡直是家常便飯。為解決水溫過低的問題,除了可以使用化石燃料加熱水,抽取地熱水使之加熱養殖用水是環保、節省能源開銷的永續經營方法。地熱水在養殖漁業的使用,通常是抽取淺層地熱水,溫度大約在20~50 °C,將魚塭水從5 °C提升至較適合魚隻生長的12 °C左右,保持養殖水溫,方便照顧魚隻。

 

位於大西洋中洋脊的冰島,地熱資源豐沛,雖然身處寒帶,但有些地區地表溫度甚至高到足以煮熟食物,因此冰島除了積極發展地熱發電,也將地熱資源做更廣泛的利用。漁業養殖產業在冰島過去呈現緩滿的成長,直到2002年的快速增長,2006年的總產量達到1萬噸左右,主要魚種是鮭魚,現在則是鮭魚和北極鮭,接著是鱒魚。冰島有大約70個養魚場,2013年總產量約為7000噸。最初,冰島的養魚業主要在近岸養殖,由於不同養殖階段,配合不同魚種,需要調整養殖水的溫度,當地約有15至20個養魚場使用地熱水,加熱養殖魚塭的水溫,可以省下化石燃料能源消耗,加熱成本與減少汙染。據估計,冰島養魚業使用的地熱能總量為50 MWe,近年來,冰島也嘗試多開發陸上養殖,地熱能源未來也會更廣泛被用在鮭魚飼養。

 

台灣雖然一年四季當中對於魚塭加熱的需求很低,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越加頻繁,越來越多養殖漁業者在寒流來襲的時候損失大批的魚獲,如2018年2月台南傳出寒害造成虱目魚大量死亡,前年也有相同事件發生,若能善用台灣的良好地熱條件,在平時就做好準備,可透過地熱水來為魚塭保持恆定溫度,避免魚群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損失。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審校:沈建豪

 
名詞解釋

MWe:為Megawatt的縮寫,是電廠計算電度的單位,百萬瓦

1 Gwe (十億瓦)=1,000 MWe (百萬瓦)=1,000,000 kWe (千瓦)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