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獨立、創新與自我突破–陳宏銘教授將學術落實於生活
101/06/21
瀏覽次數
22255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林茂榮
|
攝影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陳宏銘教授經常如此探問。對他而言,一項研究應始於一個「好問題」,找「對」問題,往往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曾在美國工作17年,2003年返台,如今是台大電機系、電信工程研究所及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的特聘教授,作育不少英才,然而,陳教授卻常對學生說:「不要以為我說的就是對的。」
在機械工廠長大
「我是在機械工廠長大的。」陳教授說,父親雖然因家境關係沒有高等學位,卻有一身好功夫,憑著自學、摸索,研發不少機具,並擁有自己的工廠,從事專業的機械製造。「小時候課餘會去工廠幫忙打雜。儘管爸爸沒有直接教我怎麼設計機械,但我相信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巧思,必定是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受他影響的。」
「記憶中,小時候都愛打球、愛玩,不是那種隨時都想K書的小孩。但我自己有一套學習方法,著重『理解』和『分析』,不喜歡硬背。記得念國一時,老師出過一個題目:三度空間裡的四個平面,可分割出多少空間?當時,數學公式只能給出答案,無法直接看出如何分割空間,於是就決定找紙片來實作,眼見為憑。雖然考試不見得比人行,但這種探索、務求徹底了解的態度和精神,我想,是讓我今天在工程方面能夠不斷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堅持走自己的路
「我是背著爸爸媽媽出國的。」在學習上有自己方式的陳教授,對人生的規劃也有自己的想法。「台大電機系畢業時,爸媽覺得大學畢業就夠了。當時,我走訪許多電子廠商,他們都以『台大畢業的都會出國』為由,不想錄用我,讓我陷入生涯規劃的困境。之後,就先跟台大老師作了一年的事,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自己所學其實不夠,進而決定攻讀研究所,後來就考進交大電子研究所。」
「在交大念研究所是我人生的轉捩點。當時有幾位年輕教授認真帶著我們做研究,讓我培養出『作研究』的興趣,出國的想法,也從中慢慢確認下來。於是,我開始打工存錢,計畫出國。」但是,陳教授的出國計畫卻不受父母親支持:「他們的想法很傳統,就是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後來我存到機票錢,也拿到出國獎學金,雖然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媽媽還是把我的印章和身分證藏起來,以為這樣我就出不了國。」
無論母親再怎麼不捨,陳教授最終還是決定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因為心中非常確定自己想要朝哪個方向走,所以相當堅定自己的意志。也因為這樣,凡事都靠自己,必須獨立。」這種獨立、勇往直前的性格,正是研究者必須具備的特質之一,而陳教授也以此要求學生,必須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不怕失敗的精神。所以,他常對學生說:「不要以為我說的就是對的。」就是希望學生勇敢甩掉窠臼,開創新的研究格局。
17年的美國經驗
「到美國念書,非常興奮,講台上的教授,就是在台灣念的教科書的作者!聽他們講課,發現他們能夠把很複雜的內容講得很簡單,上完課就非常清楚。這就是『一言以蔽之』的功夫。其實,如果真的懂,就能用阿公阿嬤都聽得懂、簡單三兩句話講出來。所以我現在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學生。」
四年後,陳教授拿到博士學位,心中曾思忖:回台灣是否會有發展?而他當時還是無法確定台灣產業是否需要他。「後來有幸進入了一個很多人都夢想進去的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s),在那邊碰到很多各個領域的世界高手,亦師亦友,互相切磋。整個環境很開放、多元,同時也鼓勵並支持研究者去開創新的領域。」
「在美國工作的這段期間,尤其是在國際標準制定委員會裏,學會怎麼和反對你的人議論、溝通。」陳教授笑說:「不過,白天再怎麼吵,一但收工,大家還是若無其事地一起吃飯聊天,這是『就事論事』的涵養。所以那時,我不但學會如何據理力爭,也結識到很多好朋友。」這樣一待,就是17年,陳教授也在電機資訊工程領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學術與實務經驗。
然而,17年後,又為什麼會選擇回到台灣?陳教授感慨地說其中一個原因是母親過世。「當年自己毅然決然離開台灣,等到自己也當人父,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父母的心情。母親的過世,讓我決定回台灣試試看,也能多花點時間與父親在一起。」因此,陳教授於2003年回到台大任教。
不斷自我詰問的人生
回國後,陳教授除了教學,也建立、主持「多媒體處理及通訊實驗室」,逐步開發多媒體信號處理技術及傳輸系統,以支援數位攝影機、數位電視、監控、資料檢索及社群網路服務等應用。「發展一個技術,剛開始可能是從學術角度出發,但是,當技術發展到某個程度,我就會想怎麼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層面上。畢竟電機是一個工程領域,也就是要做出實際的東西給人用。」
「做研究講究創新。」至於如何培養創意,陳教授表示:「很簡單,養成自我詰問的習慣,不斷問自己:我做這個東西做什麼?這東西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而研究過程遇到困難、會卡住是很正常。Research,就是re-search,需不斷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真正問題找得出來,答案就出來了。所以,有沒有找『對』問題,真的很重要。」
研究卡住時,檢視是否找「對」問題,亦如在人生卡住時,其實也可檢視我們是否在做「對」的事情。陳教授不諱言,因背負家庭責任與長輩期許,他亦曾如常人以經濟掛帥,讓自己的生活喘不過氣來。如今,經過人生的歷練,陳教授淡定地說:「人的價值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凡事盡人事、聽天命,安分守己,把家庭照顧好,老老少少都平安,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貝爾實驗室(7)
社群(1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16
石虎路殺只是個案?餵養流浪犬貓竟可能加速石虎滅亡?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