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ChaseWind, chase your dream 守護自行車安全的「ChaseWind」

106/12/04 瀏覽次數 1256

過去數年,全球瀰漫著一股濃厚的 「樂活」(LOHAS)風,「騎自行車」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股風潮;無論是代步,或是休閒健身,道路上越來越常見到自行車輛行駛而過的蹤影。然而,相較於其他車種,自行車騎士的人身安全,卻相對地非常脆弱,這使得騎乘自行車的安全問題,成為另一個隱憂。

 

「安全」 是一切的出發點

 

拜近代科技的進步,隨身型電子通訊器材日漸普及,有越來越多的騎士,會在騎自行車時,使用「電子裝置」;據統計,在美國約有三成以上的騎士,有此習慣。雖然,市面上已有許多設計良好的支架或裝置,讓騎士可方便安置各式電子產品在車輛上,以提供騎行的運動數據、及地圖導航等資訊,但是騎士仍須低下頭,分心查看螢幕;這個小動作,往往就是造成車禍的最大主因。

 

「ChaseWind」團隊的成員,是一群愛好自行車運動的資訊界精英;執行長 蘇彥彰先生,對於自行車的騎乘安全,曾有慘痛的經驗:有次在騎乘時,因為要查看某個資訊,故把視線從前方移開一剎那,剎時間便發生了意外。「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所需的資訊,整合、顯示在我們的面前?」,這是蘇先生發生車禍之後的發想,以騎士安全為出發點的「ChaseWind」產品,也以此概念為核心,迅速被研發面世。

 

打造「AR」的新視界

 

「ChaseWind」團隊的構想是:既然以「騎乘安全」為考量,資訊顯示的方式就必須能讓騎士保持注視前方,並同時獲得需要的訊息;如此,以「抬頭顯示」形式為主,將騎士需要的資訊自然地呈現在眼前,並與現實中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便是最佳的解答了,由之「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架構遂隱然成型。

 

此外,「手機」現已成為個人生活中必備的裝備,自行車騎士在騎乘時,必定也會依賴手機上網,故這個理想的裝置,便須與手機連結,能接上網路;也因此,各種類型的「雲端服務」,可能由此規劃發展,以滿足各種騎乘時的需求,比如:即時顯示地圖資訊與路徑規劃、導航。外界能即時傳遞任何訊息給騎士,而騎士也可以分享眼前所見的任何影像。騎士的生理資訊(例如:心跳)亦可適時地被監控,若有需求,就能及時通報醫護人員,又路面上任何的緊急狀況,也能夠即時示警,預防意外發生…。這些,都是「ChaseWind」團隊在研發初期便已規劃好的服務藍圖。  

 

想要把「AR」與「網路」順利結合成一種抬頭顯示的裝置,「ChaseWind」團隊一開始是選用「安全帽」做為產品的雛形,設法把負責投映資訊的光學透鏡、接收發送訊息的無線傳輸零件等機構,全都放在安全帽上。使用時,「資訊」就投映在擋風鏡片之上的半透鏡,使得人眼仍同時可看清楚前方景物;另一方面,透過再「藍牙」,讓資訊與手機進行傳遞,並連接上網路。這頂特別的安全帽,便是「ChaseWind」成員,利用工作之餘,合力打造出來。

 

從prototype(原型)到product(產品)之路

 

在這個安全帽形式的原型機(Prototype)問世後,「ChaseWind」團隊覺得這個產品的潛力無限,應可繼續發展。但是在成為「商品」之前,諸多前所未見的困難,便接踵而來。

 

首先,採用「安全帽」形式,會直接面臨現行法規的限制,難以過關;再者,體積太大與製造成本過高,短期內應是無法量產。團隊只好著手改良、再進行下一代樣式的設計。

 

第二代則改採「眼鏡」形式,這在法規上雖然可以過關,但是,又面臨了新的難題:即「眼鏡」若要能久戴,便會牽涉到「人因工程」問題;另產品外觀的「工業設計」,也必須考量「平衡」問題;最重要的是,所有元件的體積,都必須較前一代產品縮小一半以上,這一點實在讓團隊面臨幾乎難以克服的窘境。

 

蘇執行長表示,在研發「眼鏡」形式的原型機時,「光機」是其中的關鍵組件。這是一種負責投映影像的裝置;若要擁有理想的投映效果,又要體積微小,便需要有「微型光機」,而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團隊雖然找到了有能力製造的公司,但對方卻不願輕易地「零賣幾個」給他們。在經過一番懇談後,該公司提出,將舉辦一場創意競賽,優勝者可獲得「微型光機」一台,並鼓勵他們參加;「ChaseWind」團隊果然贏得了比賽,順利獲得開發第二代prototype(眼鏡形式)的關鍵零件。

 

蘇執行長相信,以「maker」為出發的新創團隊,都免不了會遇到兩個難題:其一是,如何把理想中的「原型」,轉變成可以製造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將會遇到許多無法預期的困難,甚至「原型」的樣式會被大幅地改變,這些都須要先有心裏準備,有時也得「妥協」接受。其二是,大多數人都會以「質疑」、「不信任」、甚至「輕視」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新創的產品,因為其能夠順利轉變成「商品」的風險不小,也因此各大企業並不看好這些新創團隊,更遑論投資或合作。

 

蘇執行長表示,新創團隊初期一定會面臨資源取得的困境,但若能參加一些比賽,或爭取政府相關的補助,應該會讓新創的產品有多一點曝光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幫新創團隊迅速串接資源。「ChaseWind」便是參加了科技部的FITI計劃與TIEC計劃等,獲得了亮眼的成績,與在國外曝光與學習的機會,因此迅速豐厚了團隊的國際經驗。

 

專業分工  眾志成城

 

「ChaseWind」團隊的成員,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因此,在開發原型產品時專業分工,顯得格外有效率。因為產品開發,本來就需要許多不同領域人才的合作。

 

不過,他強調雖然做出prototype的時間很短,但是後續把產品研發到可以量產的形態,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其實是遠超過以往的。「原型」與「產品」是有極大的差距,在漫長的研發過程中,他們不斷的尋找各種專業的人才來幫忙。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採取的顧約關係是以「兼職」的形態為主,亦即非正式、長期聘用的;如此,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不必離開自己的正職工作,也可以極有效率地幫助「ChaseWind」解決問題。

 

此外,眾多專業「兼職」人員工作的形式,大部份是透過網路,以視訊會議進行遠端溝通,必要時才會約見商討。這種充滿自由度、彈性的新式工作形態,隨著「網路」的發達與普及,提供了新創團隊另一個非典型,但有效率運用資源的新方法。

 

跟隨夢想  燃燒熱情

 

 「ChaseWind」團隊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即是以「維護自行車安全」為出發,思考自行車騎士的需要。一切延伸的想法,都是來自於一個單純的夢想。

 

蘇執行長強調,「maker」性質的新創團隊,最重要的,便是要緊握最初的「夢想」,並盡情發揮所長。雖然在研發的過程中,會遭遇各式的難題與困境,且一個人的能力有其極限,要完成一個產品,必須要集合眾人的智慧與諸多專業,這時唯有緊握「夢想」,才能讓「熱情」堅持下去,眾志成城,才機會接近成功。

 

註1:蘇彥彰先生創業團隊參加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於105年第一梯次選中勇奪創業傑出獎殊榮,並獲200萬創業獎金。

 

註2:科技部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之目的,在鼓勵我國年輕研究人員創業,引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立創新創業文化,並營造研發成果或創意產業化的友善環境。該計畫每年舉辦兩梯次的創業團隊評選,每梯次遴選至多40個團隊,藉由系列課程與實作研習、國內及矽谷成功華人創業家與創投家擔任業師,並由國研院、3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供原型開發支援、技術試驗場域、資源轉介服務等,經過3階段的評選及決選、小額創業資金挹注,以及舉辦天使創投媒合會,協助團隊創業。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