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豹、掃把與照護科技

108/10/29 瀏覽次數 799
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的作品「隠し絵」,透過不同姿勢的人體組成畫中人物的臉孔,想要傳達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與他人連結的概念。現代科技發展卻常與連結有所矛盾,像是手機廣告可能會號稱更讓人類的關係更緊密,而現今朋友家人相聚又在各自玩手機的低頭族現象,反而造成新的疏離。人類可以研發出很厲害的科技,但卻也有可能被科技反噬,例如核能的發展。核能有宣稱的和平用途,但是核電廠輻射外洩或是核子彈,卻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傷害。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技與社會的關係?

科技的好壞取決於人類的行為
 
科技和社會的關係有時候讓人過度崇拜,有時要讓人感到恐懼;一些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學者,則希望把科技比做是像猶太教神話裡面的一個巨大泥人「Golem」,只要有好的指令和任務,就能發揮好的威力,如果有不當的指令,就會造成不好的結果。吳嘉苓教授說明,我們要將科技當作一組社會技術網絡,優劣好壞成敗涉及各種權力的角逐,從創新到使用,都可能影響科技的發展。
 
科技與社會的反思
 
科技界除了研發也會提出許多反思,英國科學社會責任學會是由英國一群頂尖科學家於1969年創辦,這群科學家指出核武競逐、能源危機、環境損害以及生態劣化,都造成社會更多的恐懼與混亂,科技本身就是造就不確定性的來源。國際間也有許多的組織關心科技與社會的連結,像是2001年日本成立RISTEX研究科技的社會用途、歐盟於2004年提出我們應該給社會一把鑰匙進入實驗室的觀點,探討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在研發時與社會一起界定及討論議題。
 
以照護機器海豹Paro為例,Paro是由日本的榮田崇德研發團隊於2001年首度公開,在2004年上市,主要訴求以Paro的聲音、觸感和表情,促進老人、失智者、情緒障礙兒童等被照護者的情感交流,但是Paro是否能夠替代補充所需照護勞力?機器人促進的情感交流是值得認可的新型態嗎?健保是否要給付機器人的維修費用呢?這些都將是機器人在社會應用中必須要探討的議題。
 
科技與社會的衝突
 
科技發展必須要考慮到社會原本的樣貌,或是社會要一起改變,才能發揮科技真正的價值,例如吸塵器和掃地機器人逐漸取代傳統的掃帚,但是不見得會節省打掃的時間和成本,因為為了要讓掃地機器人能夠順暢運作,還必須要先將地面許多障礙清除,也許更花時間。或者因為有了機器的輔助,對於清潔的標準提高。而當機器壞掉後,通常也無法自行修理,要付出的維修時間和費用勢必比傳統掃帚更高。
 
有時候科技的設計忽視了社會議題,也會造成非預期的效果。以AI為例,因為資料來源並沒有充分代表人類,使得機器判讀有所扭曲,造成不公不義的現象。即使是日常生活的應用,例如當黑人因為膚色而無法感應自動給皂機、智慧管家通常設為女性聲音的刻板形象等,就成為種族歧視和性別的問題。
 
吳嘉苓教授說明,具反思性的科技能夠找出能夠促進社會福祉的角度,如果從事設計的人對社會更了解,也許可以做出更好的研發,跨領域、跨國界、重視科技與社會共生的科技創新,才能解決當代社會的議題。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