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世紀回顧–上帝粒子的發現

106/01/16 瀏覽次數 1153
中央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誠謙表示,他從1979至1984年跟隨希格斯做研究,應是希格斯在亞洲唯一的學生。

林誠謙說,希格斯認為真空狀態時,希格斯玻色子會比其他粒子優先出現,因為其優先和獨特,各界常用「上帝粒子」來稱呼。林指出,希格斯玻色子出現時,後來「蹦出」的其他粒子和它產生交互作用,便帶有質量;這些粒子組成我們身邊的物質,所以希格斯粒子是物質質量的根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現行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認為它是所有物質的質量之源,是促成宇宙形成的重要粒子。宇宙某些基礎粒子沒有質量,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交互作用而獲得質量。質量造成引力,使粒子結合,造就今天的萬物。

但希格斯玻色子當時只屬理論推測,若能尋找到就能填補解釋大自然最深層結構理論失落的一塊拼圖,但它極難製造出來,出現後又稍瞬即逝,因此CERN花了約2935億元台幣,在瑞士和法國邊境地下27公里處打造「大強子對撞機」,將粒子加速對撞製造出「小型宇宙大爆炸」,從中產生許多粒子,並於2012年7月宣布發現「上帝粒子」蹤跡。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月會演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