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肺腺癌新分類有助預測存活率
104/08/05
瀏覽次數
8490
李銘杰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癌症一直是國內的十大死因之一,已連續32年高居國人死因的第1位。若只看因癌症死亡的病患,無論是男性或女性,肺癌都排在第1位。因此,肺癌的治療和預防一直是國內醫學研究的重點。
截至目前為止,肺癌最佳的治療方式是在發病初期以手術切除腫瘤部位。然而約2到3成的病患仍會復發,一旦復發也容易導致死亡。近年來,臨床醫學一直嘗試找出哪些病患接受手術後容易復發或死亡,以預先進行必要的處理,降低復發或死亡率。
肺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過去肺腺癌的病理形態是以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分類標準來區分。然而在2011年,國際肺癌研究協會、美國胸腔學會,以及歐洲呼吸學會,共同研擬一套新的病理區分標準,把侵襲性肺腺癌分為伏壁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和實體型5種。研究指出,新的分類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預測病患的存活時間。但相關的研究結果都由歐美國家所發表,而東亞人種的肺腺癌常見基因突變形態與歐美國家不同,新的區分標準是否能夠適用在東方國家並準確預測存活率仍不清楚。
有鑑於此,包含臺北榮總胸腔外科洪榮志醫師、吳玉琮主任、許文虎教授,以及臺北榮總分子病理科主任暨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周德盈所長在內的榮陽肺癌研究團隊,把過去曾在該院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的573位肺腺癌病患重新按照新的標準分類,並比對其手術後的復發率或死亡率資料。結果發現,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的肺腺癌病患較容易發生癌症轉移,且手術後將近一半有復發的情況,比其他3種類型的病患明顯高出許多。尤其是一旦復發時,常常已經轉移到胸部之外的其他器官。而且,其存活率也比其他3類型的病患明顯較差。這項研究結果在亞洲國家中具有代表性,可以做為其他亞洲國家治療肺腺癌的重要參考。
洪醫師指出,究竟第1期肺癌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病患是否仍需要接受輔助化學治療,臨床上常有爭論。根據過去的文獻,第1期肺癌病患術後接受輔助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預防復發或降低死亡率,並沒有定論。但若是利用新的分類標準,從第1期肺腺癌病患中找出高復發危險者如微乳頭型或實體型,並針對這些病患預先施以輔助化療,也許能降低高風險病患的復發或死亡率。這樣的推測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提供佐證,是未來肺腺癌研究的一大課題。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8月,512期,74 ~ 75頁
腫瘤(42)
肺腺癌(2)
分類(4)
預後(2)
存活率(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