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個人化療法救B肝
101/11/12
瀏覽次數
19870
吳美枝
|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長久以來,肝癌一直是國人癌症死因的前幾名,肝炎或肝硬化也久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病」似乎成為台灣的國病。根據統計,國人肝病患者中近7成屬於B型肝炎,平均每年有近8千人死於與B型肝炎相關的肝病。
國內有無數專家學者致力研究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高嘉宏所長正是其中之一。他率先從病毒和宿主基因的角度切入,探討B型肝炎病毒、病患與干擾素治療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成功發展出一套個人化治療的方法。這項創新成果不僅為B型肝炎治療提供一個新方向,也使他獲得「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的殊榮。
肝病三部曲
亞洲人罹患的慢性肝病中,「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最常見的兩種;在台灣,B型肝炎患者的人數更遠超過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中,近3成屬於「慢性肝炎患者」,這些人大都會逐漸發展成「肝硬化」。另外7成的「不活動帶原者」,仍有少數會發展成「肝癌」。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病患,最終都有2~4成的風險死於末期肝病。因此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儼然成為「肝病三部曲」。
B型肝炎可以治癒嗎
高教授表示,目前大約有7種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免疫調節劑」,也就是所謂的「干擾素」。這種採用注射方式的藥物,主要的功效是壓制病毒,並透過調整患者免疫系統的方法,把B型肝炎病毒自肝細胞中清除掉。另一種是「口服抗病毒」藥物,這種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主要是以減少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方法壓低B肝病毒的數量,但本身並無清除病毒的功效。
綜觀來看,這兩類方法都有其優缺點。依據過去臨床經驗,「干擾素」大約只對30%左右的病患有效,剩下的近7成病患必須另求他法治療。另外,干擾素的單位成本較高,而病患在使用時,也會有類似發燒或肌肉酸痛等副作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則需要長時間,甚至終生服用,且對於病毒只有抑制作用,基本上只是治標,病患並無法真正痊癒。
針對C型肝炎,治療過程和B型肝炎略有不同,目前在亞太地區已使用一套結合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方法。臨床上,先分析病毒基因和患者基因,再適當地施用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之後依施藥過程中患者體內病毒量的變化,細部調整用藥的時程。這種結合「基因分析」與「個人化醫療」的方法,使C型肝炎的患者有很高的治癒機會。
個人化療程 省時省資源
雖然使用干擾素治療B型肝炎,有清除病毒的治本效用,但僅有約3成的有效,效率實在過低。「難道沒有辦法提升療效嗎?」高教授在十多年前就萌生這個疑問。他選擇以十分先進的「基因」觀點出發,並結合個人化醫療的概念,試圖先找出B型肝炎病毒和宿主對於干擾素最有反應的基因特徵,再以此做為篩選適合使用干擾素治療病患的依據,進而成為一種個人化的治療過程。
針對B型肝炎病毒,高教授率先發現在台灣常見的「基因型B」與「基因型C」病毒中,「基因型B」病毒對於干擾素的反應較佳。此外,針對病毒基因突變點,如果有「核心啟動子突變」,對干擾素的反應也會比較好。再者,病患體內的病毒量越低,干擾素的效果就越好。而在宿主方面,高教授發現病患的某個特定基因如果具某一種特定基因型時,對於干擾素治療會有較佳的反應。
高教授表示,綜合B型肝炎病毒與病患基因的各種特徵,可以在病患開始治療之前,先篩除反應不佳或不適用干擾素法的族群,如此就可建議這些病患早點轉用其他方法治療。這不僅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更可大幅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和患者的副作用。此外,在進行干擾素治療的過程中,也可以藉由觀察體內B肝病毒量的變化、肝功能的變化與病毒表面抗原的量,調整患者個人醫療的時程。經由這樣的醫療過程,干擾素治療的效果可以大幅提升至60~70%,成效遠比過去高出許多。
研究過程 戰戰兢兢
利用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的特徵,應用於患者的干擾素個人化治療,已成為一套完整的醫療概念與流程。回顧近10年的研究,高教授表示一路走來,除了遇到各種研究瓶頸與困難外,整個過程其實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的。
在研究初期,由於各種假設與構想史無前例,因此各類實驗的設計與過程,高教授無不嚴謹要求,並再三仔細求證,深怕有任何盲點或閃失。直到陸續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各項研究成果的原著論文,並有包括日本、香港、中國等各方學者跟進研究,得到各界的認同之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如今,B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體變異研究不再是一種概念或共識,而已擴大發展成為一個研究的學門。
最佳用藥組合 一滴血決定
高教授表示,目前B型肝炎治療的困境,在於病毒cccDNA存在於肝細胞的細胞核中,使用口服用藥無法清除。而以干擾素來治療,雖然理論上可以透過調節免疫系統的方式破壞肝細胞,藉以清除cccDNA和B肝表面抗原,達到「痊癒」的境地,但是成功率僅約10%左右,效果非常有限。未來,B肝用藥發展的目標應以清除病毒cccDNA為主,期望能徹底治癒B型肝炎。
另外,高教授認為現在B型肝炎用藥種類實在太多,表示目前無法以單一種藥物或療程做有效的根本治療。放眼未來,把具有免疫調節功用的「干擾素」與各類「口服抗病毒藥物」做各種排列組合使用,應該是一種治療方向,而這仍然會建立在「基因觀點」與「個人化療程」的方向上。也許,未來B型肝炎病患在治療前,只需要抽取一滴血,就可透過病毒和個人基因的分析,決定選擇諸多組合用藥中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藉以把治癒的機率提升至最高。
高教授團隊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為B型肝炎干擾素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更使個人化醫療向前邁進一大步。而這些創新的方法與流程,不僅省下許多醫療資源,更大幅提升B肝治癒的機率。高教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也為科學研究樹立了一個最佳典範。
【行政院2011年傑出科技貢獻獎得獎人專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11月,479期,44 ~ 47頁
肝炎(26)
個人化醫療(3)
肝癌(8)
干擾素(4)
病毒(74)
B肝疫苗40周年(8)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