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電子產品製造的環境代價
102/04/09
瀏覽次數
17127
杜文苓
|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千禧年後出生的人們,或許很難想像,沒有電腦和手機,這世界如何照常運轉?不過,仔細想想,電腦成為商品出售也不過是20世紀中期以後的事,第一台手機更是在1973年由馬丁庫柏(Marty Cooper)所發明。在1980年代生活的人們,家裡有台電腦,就如同1950年代家裡有台電視一樣,是街坊鄰居人人稱羨的對象。在1990年代初期談戀愛的男女,也沒有手機可以隨時通知更改約會時間、地點的自由。
短短不到四分之一世紀,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從人們生活中的奢侈品一躍變成生活的必需品,一個人同時擁有多項3C產品早已不是奇聞。
很多人或許發現,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用品的汰換速度,比起汽車、冰箱等家電用品來出奇地快。一台筆電壽命超過5年,大概已屆退休年齡;若您還在使用3年以上的手機,可能被視為趕不上時代潮流的古早人。
這樣的成長速度似乎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英代爾(Intel)公司創始人摩爾(Moore)早在1965年就預言,科技創新將以一到兩年為周期成倍數成長,意即一片尺寸相同的晶片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因製程技術的提升,每一、兩年便會增加一倍。電晶體愈多則晶片執行運算的速度愈快,也表示生產技術愈趨高明;如果生產同樣規格的晶片,每一周期成本就可降低一半。
科技發展所帶動的電子產品成長速度,反映了電子業快速創新的特質,而企業能否在變化不斷和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存活,就必須仰賴研發投資所帶動的科技創新和製程精進。這半世紀來,科技公司的崛起和消失汰換快速,著名的電腦公司如昇陽(Sun Microsystems)、康柏(Compaq),在1990年代曾是雄霸一方的電子巨擘,但在短短一、二十年已被併購消失。不斷技術創新的需求也創造新的科技偶像公司,如蘋果(Apple)、谷歌(Google)等名列當代電子科技新寵。
電子業發展欣欣榮景,放眼所及盡是電子公司永無止盡求大(市場占有率)、求新(創新促進消費)和求快(取得優先商機)的策略願景。企業間的合縱連橫、科技老闆的景氣預測,甚至科技公司的年終尾牙,永遠是經濟新聞上令人矚目的焦點,牽動著員工的福利,投資者的信心,以及國家產業連動的規畫。這個影響所有人類社會活動的產業,發展了新的成長模式,也重新塑造了國際分工,並在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產品、工作機會和生活方式。
鑲「矽」的招牌召喚著許多地方跟著燒香膜拜,尤其生產科技新品的工業園區,和以往冒著黑煙的工廠形象大相逕庭,成為地方政府發展選擇的最愛。看看臺灣科技產業搖籃的新竹科學園區,坐落在綠意盎然且看不到煙囪的公園地景中,不告訴您裡面從事半導體製造,可能還會讓人覺得是一座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而在園區內上班的人,多是擁有高學歷的專業技術員工,「碩士多如狗、博士滿街跑」成為人們描述園區周遭的特殊現象。
寫到這裡,許多讀者可能覺得,如果各地都有高科技園區,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尤其電子產品求新、求變、求快的特質,搭上這個產業列車或許還有永遠做不完的生意。那麼,何必要煞風景地談電子產品快速成長背後的環境代價呢?真的有代價嗎?這些代價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同樣從電子產品傲人的求新、求變、求快特質切入,本文從另一個角度揭開電子科技發展的環境面紗。高科技真的是低汙染嗎?如果有汙染,為什麼我們看不太到?要如何預防或減低高科技的毒害風險呢?
搶新求變的環境代價
「新手機才用了一年多,又要買新的了嗎?是為了搶買最新推出的型號,還是你的手機已經故障連連,維修比買新的還貴?」安妮李奧納得(Annie Leonard)在「電子產品的故事」中,道出電子產品的設計既不耐用也不耐修,一段時間就推出外觀、功能只有些微差距的新機種,好像是「故意設計來丟棄的產品」,好讓製造商收入源源不絕。摩爾定律對於電子技術每一、兩年就前進一世代的預言,似乎變成每一、兩年就要汰換你手中電子產品的詛咒。
雖然使用的時間很短,但要生產出一件電子產品,從原料的採取、工廠的製造,到運送銷售,就會用到許多資源,釋放出許多毒物。一些報告指出,電子產品中含有許多貴重金屬和礦物,如錫、鎢、金等,這些礦產的開發常引起當地環境、社會崩解和血腥暴力的問題。上千種原料從世界各地運送到負責製作各種零件、組裝的工廠裡,工人們運用許多合成的化學物質,如汞、溴化阻燃劑、三氯乙烯、甲苯和其他有機溶劑等,在生產線上製造出產品。
在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曾是世界最大電子代工中心的臺灣雖然不一定完全清楚,但應該還不算陌生。1994年占地7.2公頃的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桃園廠,被發現土壤和地下水遭受有機溶劑的嚴重汙染,經過幾年的整治仍告失敗;而曾在RCA工作的員工,發現異常高的罹癌率和生殖方面的問題,職災的集體訴訟直到2013年4月的今天仍在進行中。
要把眼前帶來許多功能性和便利性的「I」產品,跟上述一堆烏煙瘴氣的事情連結,還真令人一時難以接受。即便生活在世界重要電子代工基地臺灣的我們,對於電子業發展的評價,也可以從各個地方政府徵收土地、熱情擁抱看出絕對正向的態度。要說電子製造有什麼樣的環境問題,前述的RCA是一個已經關廠的個案,不斷擴張的科學、科技園區,多數人可能也舉不出什麼具體的環境汙染例證。在有限的訊息裡,讓我們把焦點轉到臺灣科技業所「看不見的汙染」。
不見報導的科技汙染問題
邁入21世紀,臺灣的綠色矽島和兩兆雙星政策規畫,確立了高科技電子業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和科技業相關的環境訊息,包括接收竹科廢水的客雅溪沿岸臭味、客雅溪發生多次溪魚大量暴斃、客雅溪出海口香山溼地的重金屬汙染、竹科廠商廢溶劑無處可去而引起的焚化爐興建風波等,似乎是在大量頌讚科技產業新聞中間的幾點小陰影。
媒體輕描淡寫處理竹科環境問題其來有自,中國時報記者陳權欣曾詳實報導科學園區廢水處理不善的問題,稍稍引發立委質詢的政治效力,就遭受竹科廠商以拒買廣告聯合抵制,系列環境調查報導只能被迫終止。科技業者用「買廣告」、「抽廣告」捍衛自己的形象,影響新聞議程的設定,也影響一般閱聽人對高科技產業片面性的認識。
不過,環境受害源頭難尋,臺灣大大小小汙染本就不少,要科技業者承擔起環境責任,恐怕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尋找例證,證明科技毒害,才有機會迫使業者面對。問題是,如果連調查追蹤或懷疑提問的機會都沒有,怎麼進一步找出汙染根源,從而提出解決之道?
風險評估真的科學嗎
中部科學園區三、四期開發案的環評審查,從2006年起歷經有條件通過、行政法院撤銷環評結論和開發許可等爭議,訴訟持續進行,至今尚未落幕。負責審查環評的主管機關—環保署—在過程中多次發送新聞稿,指稱環評秉持客觀理性的科學專業,審查結果顯示科學園區的開發風險在可接受可管控的範圍內,沒有什麼數據證明科學園區周遭有汙染情事,民間團體的質疑聳動不實,既不理性也不科學。
的確,如果沒有藉由實驗室或科學儀器等科學系統「指認」汙染物的內容和數量,再透過數學統計「計算」出風險值,似乎很難「確認」科技製造會產生毒害的事實。但居民的受害感知是不是無的放矢?他們對於周遭環境或親友健康變化的觀察,是不是全不可採?恐不盡然。遠的RCA職災爭議或竹科汙染抗爭不說,近年來光電廢水汙染甲級水體霄裡溪事件紛擾不斷,世居霄裡溪沿岸居民,從種稻結不了穗、錦鯉大量暴斃、生怪病、皮膚癢等症狀,懷疑他們世代取用的乾淨水源遭受不明化學物質的汙染。
霄裡溪全長16公里,上游在桃園縣龍潭鄉,中下游流入新竹縣新埔鎮,一直以來被列為符合一級公共用水、游泳的甲級水體,提供沿岸兩旁五、六百公頃農田灌溉水源和新埔鎮民三萬多人自來水使用。2001年起,兩家光電廠設置在霄裡溪上游,並排放廢水至溪流中。雖然溪水清澈如常,魚蝦卻不見蹤影,在直接受影響的水域內,連頑強的福壽螺都看不到。
不過,沒有魚蝦水中游,是不是可以證明廠商「違法」「汙染」?根據桃園縣環保局的說法,水質檢測結果完全符合國家標準,沒有違法問題。至於有沒有健康風險危機呢?在有限的經費和法律規範下,環保署鎖定廢水放流和自來水取水口之間關係的議題,召開多次專家會議,結果訂定了銦、鉬(在霄裡溪沿岸地下水井中發現來自面板製程的稀有金屬)在飲用水質中的標準,並宣稱所有檢測數值都在標準範圍內,進而認定沒有汙染情事,民眾的健康問題自然也不會在後續的研究和政策議程討論之內了。
這些有關台灣科技發展的環境影響評估或健康風險評估經驗說明,在法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框架下,科學專業的評估有許多的限制。許多時候,這些評估不一定能回答人們關切的問題:使用這水會不會對我產生什麼影響?我身體莫名的病痛跟這水有沒有關係?政府動員科學專家忙了半天的評估,到頭來似乎只是走完開發、擴建、排廢許可的既定程序,而無助於釐清汙染的事實。
科技製造環境債的公民檢視
精攻於科技品代工製造的臺灣,吸引許多優秀的腦袋,以及政府和民間的投資,夜以繼日地投入冷酷的產品即時競爭中。科技島上的人們,累積知識琢磨技術,熱中於快速製造輕薄短小的消費性電子通訊用品。但對於科技製造黑暗的一面,卻又彷若未聞、消極處置。看的到的科技精品—附隨著即時享用的便利性和潮流的時尚性,以及看不見的環境風險—科學無法即時證明危害的化學雞尾酒和遠在「飛地」製造、廢棄的成品,使電子產品背後的血汗代價被巧妙地隱匿起來。
不過,電子製造的社會、健康、環境成本代價,已漸漸在世界各地浮現。馬來西亞的稀土採礦爭議、韓國三星工人的職災訴訟、臺灣農民對科學園區擴建的抗爭行動等,使一向被媒體包裝成光鮮潔淨的電子業,被迫卸下光環接受檢視。
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工廠員工、社區居民的風險感知,甚至進一步行動抗爭,攸關電子製造的汙染問題不一定會進入研究和政策議程。就算進入政策過程中檢視,仰賴科技專家的科學評估體制,也不一定能協助釐清我們關切的問題。看似嚴謹的科學性評估,受到議程設定、經費投入、研究方法等影響,評估結果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風險詮釋也常充滿爭議。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欲解決風險爭議,或許不在於端出更多的專家或更好的科學。科技既是特定社會脈絡下的產物,是由不同的社會力所形塑,便不應該由少數專業者判斷決定。尤其面對新興風險的威脅,更需要重新整合不同知識系統對於風險的認識,透過跨領域的研究、合作和思考激盪,才能更為精準地掌握當代科技發展路徑和風險特質。
近年來國際社會發展出預警原則,主張透過公開、透明和民主的方式,共同為這時代的風險問題尋求解決方案。預警原則承認科學研究所得知識的局限,並了解風險接受度常是社會價值折衝的結果,因此強調風險評估程序的重要性,應包括目標設定、價值、倫理的討論、替代方案的評估、舉證責任轉移、資訊透明度、公眾參與等。透過發展環境民主諮詢的新方法,增進決策中的風險溝通,便可以更全面地關照電子產業的發展問題。
當我們對電子產品生產和廢棄有更全面的認識時,或許人類聰明的才智就不會在無意中投入電子垃圾製造的競賽。工程師可以轉而設計耐用、無毒、易升級和易回收的產品,減少這個產業汙染土地、剝削資源或造成風險分配的不正義。畢竟,我們不希望「科技始終來自人命」的系統運作,取代了我們對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美好想像!要扭轉這個「為快速丟棄而加速製造」的趨勢,的確需要眾人集思廣益和行動配合,加把勁地改變這個主宰世界經濟的生產體系!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4月,484期,6 ~ 11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文詠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