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北極熊不見了!–北極之海洋探索

102/08/15 瀏覽次數 283034

若影片無法正常播放,請點擊影片連結

 
轟隆~轟隆~即使這巨大的鋼鐵船身,仍不時隨著一陣陣撼人的撞擊聲響而顫抖、搖晃,雪龍號極地研究船正以緩慢的速度破冰前行,帶領著科學家們進行一場極地長征。沿途出現了悠游於浮冰之間的海豹、海象及不時地噴出水柱的鯨魚,更親眼目睹了北極熊正在享用著海豹大餐…,然而全球海洋的暖化現象已經悄悄地蔓延至地球最蠻荒的極區,過去堅厚的海冰已不復見,北極地區的海洋似乎將無可避免地面臨一場生態危機。講者將藉由親身參與2010年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機會,分享在極地近三個月的科學研究體驗、觀察與省思。

春季系列的第三場(5月11日)演講,是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廖運志博士主講,當晚的主題是「北極熊不見了!-北極之海洋探索」,演講內容生動有趣,圖片也相當震撼,讓我們跟隨著講者再次體驗極地之美!。

廖博士從介紹北極的地理知識開始,帶領我們去追尋北極熊的身影。北極分界可用夏季10度等溫線或是北極圈66o34'來劃分,涵蓋的範圍包括了俄羅斯北部、白令海峽、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和北歐三國等地方,相當廣大,夏季永晝,冬季永夜,讓人心生嚮慕。

廖博士的旅程光是上船就一波三折,最終在韓國濟州島搭乘小漁船出港,在煙波浩渺中找尋「雪龍號」。他說:折騰了半天,眼前突然出現了一面巨大的紅牆,那就是雪龍號的船身!勉強從繩梯辛苦爬上船舷,迎接他的卻是閃個不停的鎂光燈,原來臺灣研究人員上船也是一件大事!

廖博士的這次旅程,行經阿留申群島,穿越白令海峽,最終來到了北極海,沿途遇到的大片浮冰可以讓研究人員帶著儀器登「陸」,並於其上做調查研究。

雪龍船上的飲食豐富,從南方口味到北方口味通通都有,但新鮮蔬果只在頭一個月可以看見,之後就都是比較容易長期保存的肉類了。廖博士從船上的住房窗戶可以直接看到海景,儘管空間狹小,仍有網路可以使用,但僅止於內部網路,往外送信需要經過重重審核,才能與外界聯繫。船上的洗衣機有如裝飾品,只因珍貴的水資源容不下洗衣的奢華;診所內的醫生只能醫小病,遇到大病痛,也只能向上天祈禱了。

航行在北極海,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天氣的變化,藉由衛星影像可以得知雲層變化等相關資訊,也可以了解海上浮冰的動向,儘管破冰船無堅不摧,但為了避開不必要的相遇以減少燃料的耗損,仍然會參考衛星資訊調整船行路線。

廖博士和船上團隊所使用的深海研究儀器,往往重達數百公斤,需要用到船上甲板的A架,鋼索搭配絞機,進行施放任務。箱型採集工具挖起的海床底泥,記錄著數千至上萬年間的環境變化史;在海底拖行以捕獲海底生物的底拖網,除了會撈到令老饕讚不絕口的雪蟹外,更會帶上來許多珍貴的海洋生物標本樣品;採水器則可以蒐集各個深度的海水,用來測量海水各項參數。

登陸北極浮冰是另一種挑戰,以尖船頭和萬噸重量的破冰船,來來回回地撞擊,可以讓船隻卡在浮冰旁,方便登陸。直昇機在此時發揮了極大用處,除了前探遠方,好避開2米以上的厚層浮冰以及搜尋巨大浮冰的所在珠之外,更是登陸浮冰後驅趕北極熊的利器。研究團隊將各項測量儀器陸續從船上運到浮冰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型圓球狀、號稱「蘋果屋」的避難房間,專門用來避過北極熊的注意,避免人類遭到獵捕!沿途行船挺進的過程十分辛苦,但同時也在進行岩心採集、大氣測量,和水下載具放置的工作。雖然大家都希望能抵達北極點,但卻在觀察到浮冰已經開始聚集、同時燃料又不足的壓力下,只能於緯度88度下半途開始折返,2度的差距,訴說著征服北極是如此困難……。

廖博士用了一系列的照片,帶給聽眾引人入勝的自然環境與研究生活的甘苦。旅程中不見北極熊的蹤影,也讓大家認識並深思全球暖化及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持續縮小的這個事實。演講結束之後,廖博士展出了他從北極帶回來的海洋生物標本,讓大家實際觀察觸摸,也建立了我們自己和北極的聯繫……。演講加上展示,讓大家過了一個愉快又有充分收穫的夜晚!

OPEN
回頂部